千億檳榔產業何去何從





多地專項整治食用檳榔 全面禁食將成大勢
內地多城早前針對食用檳榔展開專項查處行動,引發坊間熱議。檳榔有致癌性,包括美加澳等國在內諸多國家已將檳榔列為違禁品,加之202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修訂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未將「食用檳榔」收錄在內,這意味着檳榔在法律意義上不算「食品」。據《中國市場監管報》報道,2011年至2018年,檳榔產業產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人民幣,下同),且仍呈繼續上漲趨勢。一邊是日趨收緊的監管政策 ,一邊是預期千億規模,涉及湖南、海南兩省乃至全國的檳榔產業及大量就業人口。產業何去何從,人員如何轉型,都是已經擺在枱面上的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何玫、任芳頡 湖南、海南、北京連線報道
江西南昌市場監督管理局早前發布《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在全市範圍內下架停售檳榔製品的告誡書》,要求自11月1日起,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下架停售檳榔製品,仍銷售的將被依法立案查處,使之成為首個公布將檳榔作為食品銷售的經營者將被立案查處的內地城市。通報稱,整頓是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或省級市場監管局有關工作要求。此前,貴州、四川、浙江等省多個地區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均先後發起專項整治。香港文匯報記者對多地檳榔行業從業者進行採訪發現,雖然官方並未一刀切,但未來內地全面禁食檳榔已成大勢。
上述發於10月24日的通報稱,經2022年9月部署開展了對以食品名義銷售檳榔製品的清查行動,多數商家主動下架停售了相關檳榔製品。但仍發現有商家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違法售賣檳榔製品。通報強調,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停止在線上和線下渠道銷售檳榔製品行為,第三方平台需履行管理責任。自11月1日起,仍有違法銷售的,將依法予以立案查處。
近期購買檳榔顧客有所減少
今年5月,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在「習水市場監管」公眾號上發布了檳榔致癌相關文章,表示「請廣大經營戶自覺下架處理」並開展專項清理。9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成都市新津區、浙江義烏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先後發布類似通報和發起相關專項整治。
香港文匯報記者11月2日通過美團外賣查詢發現,南昌市已無法搜到任何與檳榔有關的外賣信息。但貴州習水,四川成都彭州、都江堰、新津區,浙江金華、義烏仍有作為食品的檳榔銷售,四川南充市區雖可搜到檳榔製品的信息,但曾公布下架檳榔通報的南部縣建興鎮則只有一條藥房銷售的信息。
北京朝陽區百子灣佳樂美超市工作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已在網絡得知有關檳榔的新聞報道,但截至目前尚未接到停售通知。該名工作人員證實,近期購買檳榔顧客有所減少。
國家推動海南試點借鑒煙草立法
上月底,農業農村部經過協商財政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回應毛萬春等19名全國政協委員的相關提案答覆時表示,國家有關部門將支持海南省利用自由貿易港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發揮自貿港先行先試作用,借鑒煙草監管經驗,從「特色產品」「嗜好品」管理角度,加快推進檳榔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立法工作,開展將檳榔作為地方特色農產品規範管理的試點,明確檳榔屬性定位,為檳榔產品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檳榔產業近幾年野蠻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於檳榔在法律層面上不屬於『食品』,缺乏必要的生產、銷售、營銷監管,這種看似火熱的產業發展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朱晨認為,從公共衞生和民族昌盛的長遠發展角度考慮,一些省份禁售檳榔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檳榔產業和農戶轉型短期來說雖然艱難,但長痛不如短痛,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標,在國家層面全面禁止生產、銷售、食用檳榔也將會是大勢所趨。
農業農村部上述答覆還提到,檳榔是傳統中藥材,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有收錄,目前有檳榔四消丸、木香檳榔丸、疏肝平胃丸等2,200餘個中成藥品種、1,400餘個藥品批准文號處方中含有檳榔、焦檳榔。為盡快推進檳榔安全性相關研究,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萬寧市政府已多次召集相關專家進行座談交流和專題研究,並委託海南大學、國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檳榔風險評估應急專項研究及圍繞關鍵成分檳榔鹼等進行檳榔成癮性和減害增益等安全性研究。
全面禁售需設政策過渡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各地對於是否能進行檳榔銷售、檳榔屬於何種商品類型等問題,尚未有統一的規定,標準也不相同。相比較而言,同屬一級致癌物的煙酒類產品,相應有煙草專賣法、酒類流通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監管。」他說,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出台相關規定,保證行業有法可依,規範銷售行為。「對檳榔產品進行有效監管,是考慮多方利益的臨時舉措,最終目的還是要全面禁售檳榔『食品』,促進群眾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胡冰川建議設立一個政策過渡期,「時間越短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