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2010年大學畢業後便從事出境領隊工作,王墨緣在疫情期間開始做起了自媒體,嘗試挖掘上海文旅方面一些深層次的內容,比如上海大大小小的馬路及其背後的故事,並通過短視頻分享給對這座城市感興趣的人。得知上海要選拔城市推薦官,王墨緣毫不猶豫報名了,「感覺和我的初衷是匹配的。」
最終,他和其餘29名選手從503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在5月中旬獲聘「上海城市推薦官」,並在6月中下旬開始陸續「上崗」。這是上海在城市傳播推廣模式上的新嘗試。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優勝者資料,年齡最大58歲、最小21歲,其中4名為外籍選手,覆蓋8個外語語種;他們來自導遊、講解員、外語專業高校學生、在滬外籍人才、跨界達人、文旅行業從業者等多個領域。他們不僅熟悉上海城市文化,更能夠以各自擅長的形式貼地分享最喜愛的城市元素,成為拉近城市與遊客距離的有效助力。

初賽時,王墨緣以一條介紹花衣街的短視頻殺出重圍。「棉紡織業是上海開埠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最主要的產業。棉花曾是上海的市花,花衣街就是當年上海老縣城棉花交易的一個匯集地。雖然很多東西已經物是人非,但街道還在,名字還在。只要來到這條馬路,你就會知道上海很早以前賴以生存的產業,進而進一步了解上海的城市變遷。」
馬路以家鄉命名 異鄉人找到歸屬感
決賽中,在回答「如何在夜晚向遊客展示上海」時,王墨緣這樣展開夜上海的畫卷:「我要帶大家走到外灘背後的那些弄堂、街道,去體驗煙火氣的一面。可能是七十二家房客,可能是很多店家在非常努力經營,很多小販和外賣小哥穿梭其間,很多遊客累了坐在角落休息,很多建築銘牌赫然顯示曾經是遠東某某著名銀行、某某著名機構……看到這些東西會讓你覺得光怪陸離,但是又非常具有視覺衝擊。」
作為上海女婿,王墨緣希望通過自己的視角與推薦,讓所有來到上海的朋友,無論是國際友人、農民工兄弟還是外賣小哥,感受上海的多元文化,看見比較溫馨的一面。「在我的視頻裏會介紹有名的建築或馬路,這些建築和馬路很多其實不是上海本地人建的,是來到上海的外國人和中國其他城市的人,一起建構出來的。每條馬路都是以全國的省市命名的。無論來自全國任何一個省市,在上海都有可能找到以你城市和家鄉命名的馬路。當你經過那條馬路,突然看到自己家鄉的名字,你是什麼感覺?不會陌生的。當你熟悉這個地方的時候,你每天生活在熟悉的地方,你還會感到有隔膜和間隙嗎?不會的。希望他們通過看我的視頻,聽我的講述,找到歸屬感,以及一些與故鄉的情感連接。」
「三年前,帶着對中國的嚮往來到上海求學,陸家嘴的繁華、弄堂的煙火氣、國際活動的多姿多彩,都成了我眼中上海獨特的魅力。未來,我會帶着這份熱愛,向世界講好上海故事。」由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李龍(Artem Petrosian)在俄羅斯時就開始學習中文,「那個時候開始,每每和中國人在一起,我就會有一種歸屬感,感覺思想很契合,很想多了解中國的各個方面。」
李龍的手機裏有一個App,詳細記錄了日常聽聞的上海美食美景及娛樂展覽活動的信息。每打卡一處,他還會記錄下自己的感受。有外國的親朋好友來到上海,他就會打開App,詳細挑選合適的活動和地點,制定遊覽路線。「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橋樑。雖然現在AI很方便,但是要把兩個國家連接起來,還是需要人,需要一些情感的元素。」

偏愛在地文化體驗 品文化嘗美食聽方言
在李龍看來,如果想要了解中國,上海是不可錯過的一座城市,「這裏可以給外國遊客呈現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李龍說,如果有外國遊客來到上海,他非常推薦去魯迅公園逛逛。「魯迅公園像是一個濃縮的上海,在裏面可以有中國或者說上海的各個方面的文化體驗。」比如文學層面可以了解到魯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比如可以看到打太極、羽毛球、跑步的老年人,從而理解為什麼中國老年人這麼健康;也可以嘗嘗小籠包和生煎包等上海特色美食;能看到中國的一些傳統建築、橋樑;或是因為公園裏的很多退休的老年團體,而聽到中國傳統戲曲;可以碰到很多上海本地人,不像外灘更多是外地遊客或者外國遊客,可以體會到方言的魅力……「如果運氣好的話,春天,還能看到櫻花,那個風景,絕美!」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近期,這些城市推薦官們已經陸續「上崗」。在不少上海文旅發布活動中,都能見到城市推薦官的身影,他們或是以PPT的形式,配合活動主題,從各自最擅長也最了解的角度,繪聲繪色講述着上海的多面性,或是參與拍攝一些城市宣傳片。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構建一支專業化、國際化、多元化、數字化的城市傳播隊伍,讓每一位推薦官都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上海精彩」的文化使者和優質服務窗口。從「我講我的城市」,到「我講中國,世界聽得懂」,再到「讓世界參與講述中國」,城市推薦官不僅是一個職業稱號,更是一種文化信念和傳播責任。

【特稿】「原住民」新視角:時空變換 上海不止於此
范雲楓是這次入選上海城市推薦官的30人中年紀最小的一位。這位21歲的小姑娘,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作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看到上海城市推薦官選拔不限專業、不限語種時忍不住報了名,「既可以推薦自己的家鄉,又可以展示外語能力。而且現在中國對很多國家都免簽了,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很多遊客把上海作為他們來到中國的第一站。我想着應該是上海文旅部門希望做一些更加高質量的,更多面向國際遊客的服務,我就報名了。」
從小生活在徐匯濱江一帶的范雲楓在決賽時選擇了介紹西岸。「我覺得遊客們可能會很了解外灘,了解豫園等大眾的景點。但徐匯西岸可能是上海比較本地化,能夠體現上海發展特色的一個地方。我以古今結合視角來介紹,西岸這裏之前是工業區,現在也保留了很多工業遺址,比如龍門吊、龍美術館、油罐……都是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的遺留與記錄。」在范雲楓看來,上海不是一個因為現代化發展就把所有過去的東西都拋棄掉的城市,身處這座城市可以充分感受到時空變換帶來的衝擊。

想讓更多人看到 來過後還想再來
「我是真心地喜歡這裏,我真心了解這裏,想要更多人看到它。」這兩年,受免簽政策的帶動,范雲楓明顯感受到走在路上,遇到的外國人變多了。「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可以讓他們在來過一次之後,還想再來。」
而要做到這點,范雲楓認為,最重要的是建立人與人的連接。而要在短期內產生這樣的連接,可能需要通過一些活動,把本地人和遊客匯聚到一起,讓大家產生共鳴。「就比如文商旅體展一體化發展,大家都來看一場比賽、一場演出……需要讓來上海的遊客知道,上海不止於此。」
范雲楓說,這次參賽,不僅僅是收穫了上海城市推薦官這樣一個身份,更多的是讓自己更加了解故鄉,也為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找到了方向。「或許會在畢業擇業時考慮旅遊行業。」借由免簽政策下旅遊行業對外語人才的多元需求,范雲楓希望以語言為橋,在跨文化場景中打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