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鼓灘和屯門西概括土地用途概念圖
屯門西模擬圖
龍鼓灘模擬圖
「智綠產業港」擬議土地用途預算概述

為善用龍鼓灘及屯門西鄰近北部都會區、香港國際機場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策略位置以助力產業發展,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建議透過近岸填海造地及改造約111公頃現有土地,將龍鼓灘及屯門西重新規劃成「智綠產業港」,提供總面積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發展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以及現代物流業四大核心產業,以促進創新與探索新科技、提高生產力及增強區域競爭力,初步預計可創造約3.5萬個就業機會。發展局昨日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擬分別於龍鼓灘及屯門西透過近岸填海造地約145公頃及45公頃。發展局將於下月初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再制訂發展大綱圖,期望於2028年初展開龍鼓灘填海工程及在2029年產出首批用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屯門西地區過往曾考慮規劃以住宅發展為主,據發展局最新文件指,龍鼓灘及屯門西不但臨海用地廣闊,並具有優越的陸路和海路交通連接,可發展成為香港與深圳西部的沿岸經濟帶。發展局計劃以「產業導向」的規劃布局,並以「智綠產業港」為發展定位,主力發展四個具增長潛力的核心產業。

其中,發展綠色新能源產業及先進建造業均位於龍鼓灘。行業減碳、能源效率提升、電動車普及等大趨勢正在重塑新能源產業格局。為配合特區政府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政策方向,包括在海、路、空交通方面全力推動新能源使用和供應,發展局建議預留約54公頃土地發展綠色新能源,例如生物柴油、綠色甲醇、綠氨及液化氫等。

該些用地將集中在龍鼓灘填海區北面,利用較長的臨海泊位及深海通道支援綠色能源的海路運輸,其中10公頃預留作策略性儲備用地,以保留土地容量應對香港未來潛在新能源發展的相關土地需求。

為配合政府加強香港採用先進建造技術的區域領先地位,發展局建議在龍鼓灘填海區南面預留約47公頃土地,用作先進建造業園區,促進香港先進建造技術的發展。其發展可利用水路運送預製組件,亦可與鄰近屯門西地區現有相關作業,例如鋼鐵廠和英坭廠產生協同效應。當中10公頃會預留作策略性儲備用地,保留土地容量應對產業未來發展需要。

在屯門西方面,發展局建議預留約32公頃土地作循環經濟用途,以實現政府《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公布的目標。有關土地鄰近現時環保園及產業服務設施,期望透過推動升級再造及設立本地生產線,加強香港的製造能力、提升回收業的產業鏈,以及推進本地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智慧化建設 活用海路與大土地優勢

發展局又建議重新規劃內河碼頭和附近土地以發展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產業,在屯門西預留約39公頃土地作相關用途,另有兩公頃位於龍鼓灘的產業用地,則主要預留用作重整當區物流業的棕地作業。該局建議保留內河碼頭的35公頃土地以應對航運和物流業發展不斷變化,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物流中心的地位。其餘約4公頃土地則用作重置屯門第16區的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

文件指,該四個具增長潛力的核心產業均可發展成綠色產業,具潛能採用大量自動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創新技術進行智慧化建設。它們亦需要使用海路運輸及大土地面積運作,可充分利用龍鼓灘及屯門西獨特地理優勢及便利的交通網絡,並與區內現有作業產生協同效應,同時幫助香港邁向碳中和。

發展局表示,屯門西現有一些工業設施,附近有污水處理廠,較適合發展產業用地,且該區若發展住宅亦會受機場高度限制,加上香港中長期已不欠缺房屋用地,故認為應集中產業發展,而現有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將搬至屯門西填海區,藉此集中產業用地,並釋放屯門第16區約4公頃土地,用作住宅、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等與鄰近非工業地區更具兼容性的用途。

在交通連接方面,發展局擬興建全新跨灣橋連接龍鼓灘填海區至龍門路,以應付新增的車流,並會改善現有連接龍鼓灘/屯門西至屯門市中心的龍門路,包括擴闊一段長約1.5公里的雙線不分隔車道至雙線雙程分隔行車道,發展局會進行交通影響評估。

發展局同時計劃優化龍鼓灘及屯門西的環境和設施,包括增建社區設施和休憩空間、引入生態海岸線,以及致力推動智慧及綠色基礎設施,讓當區村民及上班人士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