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欣浩希望填補一些香港飲食文化紀錄方面的空缺。記者雨竹 攝
●蕭欣浩(右)向十大碗粥舖專家傳人劉家樂學包雲吞。 作者供圖
●大澳勝利香蝦廠第三代傳人李學斌在以傳統方式製作蝦膏。作者供圖
●合利(洪記)茶餐廳主理人朱煥洪在製作絲襪奶茶。作者供圖
《人間滋味》
《香港飲食遊蹤》
《飲食與中國文化》
●港式蛋撻

傳承從不是表面功夫,它包裹着許多家族有根源、有血肉、有情懷的故事及經歷。文化研究學者蕭欣浩的新書《尋味非遺》就傳達了這一點。此書將香港不同店舖傳承人的家族故事以帶有煙火氣的形式展現,並見縫插針地融入了專業知識,希望讓讀者循着生活軌跡觸摸到中華飲食文化之根。●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今年香港書展,蕭欣浩與萬里機構出版社合作推出《尋味非遺》。蕭欣浩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近年將非遺文化運用得很好,而香港還未將飲食文化發揮到一定程度,因此他這次選擇以非遺串聯整個香港,並在此框架中講述中國非遺飲食文化的故事。

《尋味非遺》的創作初衷是面向大眾,因此整本書的學術元素不多,更多的是蕭欣浩對非遺飲食傳承人們的訪問,而這些交流都能夠引申至飲食背後的多元故事,甚至追溯到某種美食,如雲吞、豆製品等,在中華文化背景下的根源。蕭欣浩表示,人們或許會發現,當根源散落至中國的不同地域,就會變成各個地方的非遺,有時會在食材、烹調方法、銷售形式上有所變化,在印證「一脈相承」的同時百花齊放。「希望讀者在看到香港的非遺內容後,能更了解國家的文化歷史,這也有利於內地與香港的融合。」

飲食將人聯繫在一起

新書自去年書展開始籌備,訪問工作與書寫部分共用時兩個月左右。整理受訪者家族的資料是一個關鍵程序,亦有不小難度,但這些歷史也是蕭欣浩一直想要呈現的部分。「有些年代是重疊的,但每個家族的故事都不一樣,這是有趣也複雜的一方面。」

在走訪初期,蕭欣浩與團隊並未預想到傳承者們的故事會是那麼有深度。後來通過深入了解及採訪,團隊認識了許多家族第二代、第三代的傳人。「比如有位做蝦膏、蝦醬的第三代傳人,他就是放棄自己原本的工作,接替他爸爸的手藝。還有一些粵菜傳人,也是傳承了父母的製作技藝。」他指出,這種傳承往往是持續性的。在平時,人們或許會看到一位兒子在學習接手父親的工作,但並不了解他為何接手、如何接手、面臨什麼困難,亦不清楚這位父親如何評價兒子的學習過程。但通過訪問,蕭欣浩見到了許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這對他來講很具意義。

蕭欣浩走訪了九間店舖,它們的運營情況都還不錯,因為傳承過程都比較順利,且都不是連鎖店。「現在經濟環境不佳,連鎖店運營成本太高,反而是某些傳統小店在不同區域緊守着它們的精神和技藝。」由此,蕭欣浩強調了在港緊守並傳承本源的重要性。「其實很多人都在堅持、努力,他們是在做傳承,也是在為香港出力,只是我們沒有了解到他們背後的故事。」

漁港是香港的初始形象,書中的受訪者也有提及香港是如何從一個漁港變成轉口港,再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提及書中養蠔後人的故事,蕭欣浩說:「那位傳承人的爸爸原來是在深圳養蠔的,然後來到香港繼續這份工作,但其實深圳和香港在古代就有聯合養蠔的歷史,只是人們沒有通過故事了解飲食究竟如何將人們聯繫在一起。」

非遺傳承不可只是一個口號

除作家外,蕭欣浩也是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的一級講師,還曾任法國餐廳廚師。不同身份都令他在創作《尋味非遺》期間從多方面進行提問與觀察。如從廚師角度詢問烹調方法、食材使用等,「這樣問到的步驟或訪問的部分會比較傾向於飲食界的角度。」學者的身份則幫助蕭欣浩查找資料,並以易於理解的形式向讀者說明。而香港居民的身份則讓蕭欣浩從本地人的角度發掘香港飲食的特色與屬性。

為何從法餐轉為關注中國飲食?蕭欣浩表示,他在讀大學前就已開始烹飪法餐,後來暫別工作,回校就讀中文系。在整理與香港飲食文化有關的資料時,他發現了很多空缺的部分,因此他想嘗試填補一些記載上的空洞,讓後人在有興趣研究相關領域時能找到這些信息。他也同時在研究古代與現當代的美食食譜,並在報刊專欄上與大眾分享。

他強調,香港非遺美食及其文化的傳承不可只是一個口號。「香港非遺的發展其實比祖國內地落後很多。我們起步比較慢,但總比不做好。我們也要做得跟內地一樣深入才行。」他表示,內地有很多非遺傳承人,亦有不少聯名銷售模式,而文創與商業的結合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文化傳承需要資金、話題、氣氛,但如果單靠書、出版社、某一政府機構,或許創造不出那麼大的氛圍。內地做得好也是因為有很多媒體方面的加持,比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既深入又有煙火氣。大眾看到,就有可能去吃、去了解,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但香港目前沒有這種循環和氛圍。」他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在「香港非遺月」的基礎上做一些更加深入的工作;本港的文字媒體或視頻媒體也可以參考內地的推廣方式去宣傳飲食文化。「我們做飲食,最開心的是看到大眾去吃那個食物。他們去吃,就代表他們有機會去接觸飲食跟飲食文化。」蕭欣浩說。

蕭欣浩推薦「尋味書單」

也斯《人間滋味》

作家寫飲食,筆下色香味,道道是人生。

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餚與人情交會的滋味,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的山區手信、還有恍如宗教行列的法國電影的盛宴……

黃家樑、區志堅、曾漢棠、黃朗懷《香港飲食遊蹤》

本書作者各有專長,經驗不一,從食肆、美食、粵語三方面,以原始史料為本,校勘比對,帶領讀者遊歷過去與現在,述說香港各種有趣、令人驚喜的飲食史軼聞。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

「吃」是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題之一,作者以考古學家的身份介入到飲食的發展流變之中,將「吃」納入社會專題史的範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舉凡飲食器具、烹飪方式、飲食掌故,詳述其流變,一一考訂源流,從「飲食」一事再現中國文化的廣博與厚重。本書行文流暢,語言通俗幽默,寓學術研討於吃這一「俗事」上,將食物之美、飲食之雅寫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

蕭欣浩最喜歡的食物是「好吃的食物」,因為他長期研究飲食文化及文學,所以希望接觸很多不同類型的食物,「只要是好吃的,我都喜歡吃。」他分享,自己在用餐時,會嘗試了解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和烹調方法,研究它們的來源,並根據食材和烹調手法思考菜式好吃或不好吃的原因。「在香港,當然會多吃本地的食物,奶茶、雲吞、菠蘿包等,我都會隨心進店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