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民建聯15日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提交以「化危為機拚經濟 排憂解難惠民生」為主題的《2025年施政報告期望》。隨着「愛國者治港」原則的落實,特區政府銳意進取改革創新,近年施政報告諮詢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令特區政府更能凝聚社會共識,制定聚焦發展、破解難題的施政政策措施,並「以結果為目標」,注重績效(KPI)穩步落實跟進,為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撐。
在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形勢下,特區政府應持續完善維護國安的法律制度,保障安全穩定,為世界各國各地的資本、企業和人才提供最有利的發展環境。
近年,特區政府努力「搶企業」、「搶人才」,在吸引資金、企業、人才均取得亮眼成績;另一方面,外圍環境顯著變化,迫使企業對供應鏈、市場進行重新布局。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香港也是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優質服務的提供者,在世界變局中有更多機會助力內地企業「出海」,以及協助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地位更穩固。
乘勢而為凸顯香港優勢
因此,今年民建聯提出,特區政府應進一步順勢而為,全力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匯聚香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同時,推出切實有效的政策,下定決心和力氣破解長期困擾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也為新來港人才扎根香港構建更好基礎。
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民建聯提出28項具體建議,包括建議特區政府優化上市制度,例如修訂《上市規則》,調整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的市值及收入要求,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優質企業來港上市;降低對中小型公司的上市門檻,研究推出合適措施支持中小型上市公司加快轉型。期望通過上述措施,讓全球資本不僅將香港視作「避風港」,更吸引海外投資者、企業做好長遠的投資部署,在香港幹事創業、落地生根。
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值得全力發展。民建聯希望特區政府保持政策連貫性,加速有關產業在港發展。以氫能產業為例,特區政府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都有落墨,逐步形成香港發展氫能產業的規劃藍圖,推出初步試驗計劃,在法例進行拆牆鬆綁。
今年施政報告期望中,民建聯圍繞氫能生產的技術路線選擇、商業化應用等方面提出新建議,以利香港更好把握氫能產業的發展先機,並從綠色金融的角度出發,吸引資金來港投資。
排憂解難惠民生
在民生方面,民建聯繼續關注勞工、醫療、教育等市民關心的重要議題,積極建言獻策。因應香港老齡化加速,醫療福利開支持續上升,特區政府已就公營醫療收費進行改革,相關改革能夠增強財政穩健,確保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不過,民建聯亦關注調整費用對市民的影響。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應持續檢視、評估公營醫療收費的調整幅度及改革步伐,以免對夾心階層造成過大經濟負擔;特區政府應加快要求私營醫療機構提升收費透明度的立法;進一步優化跨境安老措施,包括擴大長者醫療券在內地可使用的範圍,多管齊下改善香港的醫療、安老服務。
對於新來港人士,民建聯亦提出具針對性的建議。民建聯發現,在內地來港發展的人才中,受限有關管制規定,不少有意在港置業的家庭未能成事。因此,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可向中央爭取設立「高才通」專項資金,建立內地人才在港購房資金池,上限為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以閉環形式便利內地人才在港安居樂業。
香港如今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行政立法良性互動,包括民建聯在內,社會各界向特區政府建言獻策的空間更大。民建聯將繼續關注市民的「急難愁盼」,向特區政府提出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努力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施政政策,為香港發展加注助推劑。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一定能把握機遇,應對外部挑戰,共同譜寫香港再創輝煌的新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