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 雷

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走進香江,深刻感知這座城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多領域的前沿突破。在全球格局深刻變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香港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改革與蝶變——從單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向融合金融、創科、文化等的綜合性國際樞紐。這一轉型不僅是經濟結構的升級,更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義,關乎香港自身可持續發展,也承載着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使命。

通過今次活動,我們感受尤為深刻的是香港在世界舞台上展翅高飛的動能。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接受採訪時自豪地列舉數據:經過三年努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從第四位回升至全球第三,人才競爭力排名從第16位躍升至第9位,引進的84家企業帶來500億投資,創造2萬個職位,「這證明我們的政策方向是對的。」李家超強調,當前香港經濟處於擴張期,預計未來一年將保持2%至3%的增長。

金融業的創新始終是核心引擎。近期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繼2019年後,香港競爭力首次重返全球三甲。署理財政司司長黃偉綸解讀道,這體現了國際社會對香港獨特地位和「一國兩制」的肯定。尤其在營商效率的稅務政策與商業法規細分項中,香港高居全球第一。黃偉綸動情表示,這源於「香港對普通法的堅持、簡單低稅制、高效透明市場環境及自由港地位的堅守」,這是香港的重要基因,即使外部風高浪急也不會動搖。

今年是港交所成立25周年,其標誌性的金鑼正在各區巡遊。自2000年至今,港交所已發展為領先的市場營運者及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上市公司從790家激增至超過2,600家,內地企業市值佔比高達81%,今年以來新股集資額更位居全球第一!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浩濂指出,「滬港通」、「深港通」交易額,特別是南向交易激增,不僅體現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投資內地的高度信任,更凸顯香港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關鍵橋樑作用。

穩定幣創新更增金融中心底氣

穩定幣正邁向主流金融舞台,香港《穩定幣條例》於5月30日通過立法,將於8月1日生效,成為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發行的全鏈條監管框架。陳浩濂表示,這為全球市場提供了新範式,既體現「一國兩制」下金融「防火牆」與「試驗田」功能,也為國家金融發展提供參考。其制度設計既對接國際標準,又為Web3生態築牢合規基礎。創新點在於開放模式:允許持牌發行人自由選擇錨定貨幣種類,吸引全球機構在港發行穩定幣,顯著提升流動性與國際競爭力。

與十年前相比,香港在創新科技和文化藝術領域實現了飛躍性發展,形成「雙輪」驅動。香港科學園作為最大研發孵化基地,匯聚上千家科技企業和逾萬名科研人才,構建完整創新鏈條,並通過共享設施降低初創門檻,推動「再工業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表現亮眼,深度參與國家航天、深海探測等項目,發揮香港在國家科創體系中的獨特優勢,並促進大灣區深度合作與成果轉化。

「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

西九文化區則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為核心,構建連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橋樑。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時,館長吳志華與一位闖入鏡頭的蘇州大學歷史系學生的互動令人動容,這名學生恰是蘇州博物館志願者。談及兩館合作,江南水鄉的溫婉與東方之珠的璀璨激盪出學術與藝術的火花。學生熱情表示願在「非遺中國年」擔任「非遺」大使,促進兩地博物館在非遺領域碰撞更燦爛火花,共同為「人文灣區」添彩。

今年3月開幕的啟德體育園受到全球矚目,強化了香港亞洲盛事之都地位。這座世界級綜合體包含5萬人主場館和1萬人室內館等設施,可承辦大型國際賽事和演唱會,帶動旅遊、餐飲、零售等產業。啟德體育園總監鄧竟成介紹,活動已排至明年初,並分享了一個深刻觀察:「前不久,香港4個場館同晚舉辦4場演唱會,場場火爆!」啟德體育園的建成並非分流,而是引領周邊、引爆全港!特區政府通過「M」品牌計劃資助更多國際盛事落戶,激活城市經濟。

鄧竟成的視頻片段宛如一個縮影。正如李家超在上任三周年的視頻中表示:「我們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也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此行感受到的,正是香港改革轉型的澎湃動能——改革一步,煥新全局!從國際金融中心到文化、創科之都,香港正形成創新科技與文化軟實力相互促進的格局,「破繭成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憑着國際化視野、科研實力與文化包容性,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這種全鏈條、多維度的綜合競爭力,不僅為轉型中的香港奠定長遠基礎,更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