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相對於實體書,電子書因更容易攜帶和儲存,近年吸引不少年輕讀者和習慣電子設備的群體。香港書展歷經35年,一直都是以實體書售賣為主。在閱讀習慣大為改變的今天,書商如何面對電子化挑戰?有書商表示,現時不少出版社在實體書出版時,亦同步推出電子書版本,以適應潮流,但評估電子書對實體書的衝擊視乎書種而定,由於部分讀者群體,例如文學類讀者仍鍾愛實體書的「儀式感」、質感書香味,受電子書的衝擊較小。

北京大學出版社員工饒先生參與香港書展逾十年。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過去數年,書展的明顯變化是拉行李箱買書的人減少。他表示,疫情後人們的閱讀習慣產生改變,更多依賴電子書,因此北大出版社同步推出實體書的電子書版本,以適應潮流。

就電子書對出版業的衝擊,資深出版人、中華書局總經理兼總編輯周建華認為,對行業整體影響固然很大,但具體仍要視乎書種和品類。「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輕閱讀、快餐閱讀、碎片化閱讀,例如流行小說、雜誌文章等,這些都很適合移動端閱讀,一般人讀完就結束了,不會再去看它。」

不過,對於經典著作或人文社科類學術著作,周建華指,這些書籍通常需要一再鑽研閱讀,或是做筆記,使用電子閱讀不夠方便。「我們出版一本新書,也會同時出紙質版本和電子書,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只要是有電子版本,紙質版本銷量就會下降,還沒有形成這種相關性。始終有一些讀者就是喜歡紙質書的質感,那種書香味。」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總監吳小燕表示,評估電子書對實體書的衝擊仍需視乎書籍的種類,由於部分讀者群體如文學類讀者仍偏愛實體書,相對受電子書的衝擊較小,「不少語言學習的書都有精美插圖,無法即時被電子書取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