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昨日舉行記者會,對2025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提出十方面60多項建議,包括特區政府加快規劃北都大學教育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合作及吸引國家級學術機構落戶,並應放寬非本地學生限額至50%,重點吸納「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生源;在基礎教育方面也要擴大直資學校,招收更多非本地生,同時引入陪讀簽證,並發展私營學生宿舍,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副會長鄧飛,及副主席張澤松昨日詳細闡述建議內容,冀當局積極採納,推動香港教育高質量發展。他們認為,特區政府應制定全面的數字教育政策,明確發展願景並訂立相關指標,又建議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及定期舉辦內地交流團,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並制定人工智能(AI)教學實務指引,設立撥款計劃以推動「智能校園」發展。
倡善用應科大聯盟 增交流合作
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教聯會認為應配合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更新舉辦多元國民教育活動,進一步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又建議政府推出多元教師培訓項目,鼓勵各屬校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擴展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規模,並於「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增設師德師風獎項,樹立教師專業楷模。
在職業專才教育方面,教聯會建議應善用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加強與各地職業院校交流合作,及推動職訓局擴大非本地生收生,並鼓勵職專畢業生留港發展,紓解本地人才短缺問題,同時要加強兩地職專教育合作,並推動兩地高等學校專科、副學位資歷互認,為職專學生拓闊出路。
面對學齡人口結構性下降,教聯會認為特區政府應作出長遠規劃,包括放寬開班準則及編班計算機制、實施彈性收生機制並保留特色小校,以維持教育多元,穩定業界,又建議調升幼稚園全日制資助額,並建立幼師年資增薪機制,及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幼童的支援。
因應青少年面對心理健康挑戰,教聯會建議將「三層應急機制」延伸至小學,加強師生及家長「守門人」培訓以早作預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