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臻
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則消息︰內地尖子生沉迷手機致成績下降,遭雙親斷絕關係,逐出家門。為這對父母感到難過,也佩服他們夠「決絕」,天下間父母對子女都是無私奉獻的,相信他們對兒子的容忍度已超出底線,這一招簡直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現在不少青少年都是在父母寵愛下成長,想要的東西唾手可得,除了玩具滿屋,衣食無憂,上學有父母或爺爺車出車入,幾歲就有機會搭飛機周遊列國,哪懂得什麼叫珍惜。這還不是致命,最要命的是養成主觀性格,自信心爆棚,做錯事不會反省,長輩忠告總聽不入耳,加上時下網絡及新科技電子產品很多,大多數父母跟不上,這讓小孩有機可乘。所以時下孩子「難教、難搞」是父母普遍的答案。
早前放假到內地,搭滴滴車遇見很多女司機,其中一位看上去很年輕,開的車也新型,於是好奇主動找話題聊天,她坦言大環境不好,趁假日賺點錢幫補家庭開支。問她多少孩子,她說一個,二孩政策早放鬆,因何不多生一個?孩子有兄弟姐妹易商量,是否內地養小孩費用也很高?她竟說那不是主因,是現在的孩子不聽教,不想勞心勞力,而且養兒防老已經不可能發生了。她又非常痛恨時下網絡環境,認為網絡遊戲和社交媒體害了這個年代的人,現時的年輕人只攬住部手機過日子,樂於活在虛擬世界,想法不切實際,孩子不能吃苦,沒有奮鬥心,如果不是高智商的一族,將來不知怎樣在社會立足。
其實不單止年輕人,愈來愈多人只在乎官能感受,不在乎真實或虛擬。例如從前人們喜歡看真材實料的東西,香港動作片真功夫就是賣點,洪金寶、成龍等動作演員要親身上陣,飛車、戰爭場景都是實景的。現在誰在乎呢?雖然有朝一日,人們看厭了虛擬世界,口味可能又返璞歸真,追求實質感。只是到時也許沒有肯練功夫的動作演員了,又是出現斷層。
微電影、短視頻大行其道,追求的是即食文化,正規的有思考性、有主題意義的長片沒人再拍,那電影藝術是否萎靡?
這確是頭痛的問題,互聯網科技、AI大數據為人類帶來很多便利,能快速解決許多問題,好像智慧城市令人生活得輕輕鬆鬆,獲得極大的幸福感。但又衍生出不少「副作用」,不是說腦細胞需要訓練使用麼,時下人什麼都靠電話儲存不用背,他們的記憶力會否逐漸衰退?寫文章依靠AI,我們的大腦思維分析力會否逐漸變弱?請專家幫忙研究一下,為我們這些杞人憂天的人解疑惑。
互聯網科技、AI是我們的好幫手,為了人類身心的健康發展,請科學家也盡快找出平衡發展的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