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大新醫學院計劃:對接內地市場 讓創新「落地」粵港澳
香港籌建第三間醫學院的進程中,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與新醫學院籌備委員會聯席主席霍文遜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進一步分享其建設理念和願景。他們認為,新醫學院需要有不同於現有港大、中大醫學院的創新定位,期望能結合澳門經驗,與內地協作設定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醫科教學的英語課程,藉以推動大灣區的醫療與大健康一體化發展,讓香港的優勢能真正「落地」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本身為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霍文遜提到,籌委會成員包括另一聯席主席、港大醫學院前院長李心平,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匡銘等,都有參與工作組會面,團隊有着多個共同理念,並深信浸大完全有條件創辦新的醫學院,當中的重點,正是要積極推動大灣區的醫療、大健康一體化的發展。
病例多利「實戰」 推課程互認
霍文遜指出,新醫學院的創新策略定位必須能夠「落地」,有利醫科生培養,那正是浸大團隊可活用的經驗,「前年我們澳科大醫學院在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大會上獲選唯一的教學案例,因為我們善用了整個大灣區的資源,讓學生去做臨床學習。」
他表示,澳科大醫學院即將迎來首批畢業生,這些年來他們的灣區學習收穫很大,「大灣區病例很多,一個醫生坐半天能看60個病人;醫科生要在病人身上學習,看病愈多愈好。我們會要求事後撰寫報告,每個學生都足足寫了一本書出來,海外專家做評核時都對此非常驚訝。」
隨着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持續融合,更多港人於大灣區不同城市生活工作,霍文遜深信香港第三間醫學院有必要肩負大灣區醫療、大健康一體化的重任,「未來5年至10年,我們一定要有大灣區醫療的結合,醫生之間可以互相流通,意思是起碼課程要互認,亦要用好灣區資源,進一步完善教學和科研。」他強調,灣區醫療融合需要特區政府及醫務委員會同意,目前先要面對教學語言及課程互認未打通的問題,他透露已跟肖海鵬合作,設定一套適合大灣區醫科教學的全英語課程,期望香港的第三所醫學院加入其中,共同推動大灣區醫療、大健康一體化。
除了灣區融合,浸大團隊在籌建新醫學院的目標上,更期望它能進一步助力「一帶一路」聯通發展,霍文遜說,已有包括世衞、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願意跟團隊協作,「其中世衞對我們中醫、傳統醫療發展很有興趣,希望做科研合作。」
團隊經驗有利「一帶一路」聯通
去年霍文遜獲聯合國訓研所(UNITAR)任命為全球公平薪酬憲章中國大使,並受命在大灣區組建綜合醫學模擬培訓中心,「我的任務是建立一個給南方國家的醫療教學平台,而這其實完全符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可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關係……現在它認可了澳科大醫學院,我亦希望將它帶來香港。」
衞炳江強調,浸大是最能突出灣區融合為重點理念的申請院校,「第三間醫學院需要創新,並與現有兩所醫學院定位不同,創新點到底應該是什麼?」他舉例說,現今社會都了解人工智能(AI)重要性,也不排除AI長遠會在醫療教育佔有重要角色,「但正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提出上網買餸,直至近年才真正普及,AI在醫療和醫療教育中,是否幾年內就有角色,這是最大疑問。」他指出,浸大新醫學院規劃尤其着重「落地」,「不應單純為創新而創新,而要真正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他深信浸大能善用香港專上教育的優勢,助力大灣區應對醫療及人口老化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