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醫生人手不足及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增加醫生供應是香港成立第三間醫學院的核心目的。
衞炳江直言,從零開始籌辦醫學院的挑戰巨大,因此浸大團隊率先邀請2019年一手成立澳科大醫學院的霍文遜參與,「要有足夠的認知能力,確保不走歪路,讓第一批學生順利畢業行醫,這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而我相信找來有經驗、有做過的人來幫手,成功率一定會比其他人高!」霍文遜則透露,浸大已準備好新醫學院的完整課程,最少50名教授或副教授級醫生答應支持教學,強調一旦獲選,明年9月開學「絕對無問題」。
衞炳江表示,中大醫學院成立至今已超過40年,現時曾實在參與「從0到1」建設醫學院者已不多,為免操作細節有遺漏,浸大的籌備團隊「埋班」特別先找來霍文遜及李心平等人,「他們除了本身都是醫生,更有籌辦、營運醫學院的經驗,知道如何推動這件事。」
逾50本地專家與粵名醫聯盟支持
霍文遜強調,醫學院師資與課程是最重要因素,目前浸大團隊已獲得超過50個本地教授或副教授級專科醫生答允支持新醫學院的教學,也有私營專業醫療團隊會作支援。此外,內地中山一院亦有大批教學人員,其南沙院區更可作為新醫學院的教學基地,從事教學及科研項目,「最近我們還獲得廣東省的名醫聯盟支持,他們有數千個三甲醫院的領導,也是專科醫生,都願意協助我們教學,所以我們有眾多適合地點作不同的教學用途。」
而課程方面目前亦已備妥,霍文遜指出團隊設計的醫科課程尤其強調臨床教學,「有別於傳統醫療教學,首兩年要將生理、解剖等一科科去教,我們會將其綜合,加入臨床方案。」
他提到,新課程強調系統教學,「例如兩個月教心臟系統,之後兩個月是呼吸系統。好處是即使是一年級學生,以心臟為例,通過幾個臨床例子,可以教佢心臟解剖、心臟功能、心臟不同的化學變化等,也會包括為何要學這些知識,及跟臨床的關係。」
新課程亦引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部分內容,並邀請了國際醫療教育領袖Ronald M Harden審視,「加入了很多創新教學,進一步提升質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