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佺

一桿老秤,斜倚在客廳窗角儲物櫃裏,秤砣上積了灰,秤桿上的銅星也黯淡了許多。這是過去鄉下老家的寶貝,如今已無人問津。兒時的鄉下老家,惟此一桿計量之器,父親用它稱大米、穀糠、黃瓜、胡豆等農作物以及雞鴨等家禽。那秤雖舊,卻是家中最值錢的物件之一。每次趕集歸來,父親總是用一塊破布擦了又擦,然後懸掛在裏屋壁頭上,防潮防蛀。

那桿老秤是木製的,十六位秤,能秤30斤。所謂「十六位秤」,就是指它的計量單位是「十六両」為「一市斤」,計算起來要複雜一些。秤頭吊着秤鈎、秤盤,秤盤是銅片做的;秤尾包着鐵皮,一個橢圓形的鐵巴秤砣,吊在秤桿上,根據秤桿上的銅星小圓點,秤出斤両。日長月久,秤桿已磨得油亮。秤砣是生鐵鑄的,黑黝黝一塊,形如南瓜。

兒時的夏日,父親起得很早,從自留地裏摘下一背兜黃瓜,用幾片樹葉蓋上,將老秤插在背兜裏,揹到縣城去賣。農貿市場上,買菜的婆婆大娘大部分是城裏人,看到黃瓜青皮上還帶着露珠,十分欣喜,圍了過來。講好價錢後(也就是幾分錢一斤而已),挑出幾條黃瓜放到秤盤裏,父親用粗糙的手指撥動秤砣,秤桿便上下顫動。跟着父親進城的我常常蹲在一旁觀看,見那秤桿終平平的,父親就把細細的秤砣繩往前或挪一挪,直到秤桿往上翹時,父親才大聲報出幾斤幾両,宏亮的聲音中透露出鄉下人的慷慨大方。買者眼盯着秤星,口中卻問道:「夠不夠斤両喲?」父親便彎下身,將秤桿放到她們的面前說:「你以為我是買來賣的喲。」那些買菜的婆婆大娘看到秤尾翹得老高,臉上雖然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尷尬神色,眼睛卻笑得瞇成一條縫,連忙掏出錢來遞給父親。偶爾也會遇到刻薄之人,硬說這秤不準,父親不與爭辯,默默將貨再添一些進去。我看着生氣,覺得父親簡直就是被這人欺負,欲與他理論,父親只是笑笑,一把拉住了我。

有時候市集上人聲嘈雜,十分擁擠,父親將秤砣裝在褲包裏,有人來買貨時,才摸出來秤貨。父親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要防止老秤被人偷了。有一回,老秤果真被人偷了。父親一連兩天不言不語,第三日進城竟找了回來。原來小偷偷了我家老秤後,剛開始不敢進城,第三天拿去賣,恰巧被父親發現了,並認了出來。小偷不認賬,那些平日裏愛買父親黃瓜胡豆的婆婆大娘幫忙作證,說這秤就是父親的,他們都認得。小偷見勢不妙,說去找人作證,丟下秤就悄悄跑路了。父親教育我說,吃虧是福,平時賣東西時多給那些婆婆大娘一點便宜是不會吃虧的。後來有了電子秤,精準至克。父親卻覺得沒有意思,依舊用他那桿「十六位」的老秤。

老父老母去世後,老秤被我帶到城裏,放在儲物櫃裏作個念想。偶爾翻起,便想起父親撥動秤砣的模樣。那桿老秤平與不平之間,秤的是斤両,顯現的卻是一個莊稼人樸實憨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