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小孩子喜愛的玩具之一。圖為浙江省東陽市江北第二小學的學生在操場上放風箏。 資料圖片

張武昌

「飛起來了,飛起來了。」一位小男孩興奮的叫喊聲從遠處飄來,我朝着叫喊聲的方向張望,原來是一群小孩在草坪上放風箏。看到這一情景,我的思緒又回到了童年時代。

風箏又稱風旗、紙鷂、鷂子、紙鳶。我的童年是在小山村裏度過的,那時小孩子的玩具不多,基本上都是小孩或家庭自製的,我的父母經常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不會製作風箏。於是,我多數用紙來摺疊玩具,如紙摺扇、紙摺船、紙摺鴨子、紙摺手槍、紙摺飛機等。我常常拿着紙摺飛機在學校的操場上、生產隊的曬穀坪,以及在土樓的大坪裏跑來跑去地放飛。記得有一篇課文叫《放風箏》,課本上還配有一幅彩圖。彩圖上,湛藍的天空上飄着幾朵悠悠的白雲,白雲下有許多風箏,有的像展翅高飛的雄鷹,有的像蜻蜓,還有的似蝴蝶……在我們的心中便萌生了自己做風箏的想法。

後來村裏有一位小孩,不知道他從哪弄來一隻風箏,我們幾個小孩圍在一起,爭相研究它的結構,以便自己動手製作。經過深入「研究」後,我們記錄了製作風箏所需要的材料:毛竹、箭竹、竹片、綿紙、宣紙、絹、薄絲綢布、麻線繩、小鐵線等。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身,其它複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我們幾個同學相約,選了一個星期六聚在一起,準備做風箏。我們從各自的家裏取來工具,先商量好要做哪一類型的,然後進行製作分工。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我們從屋後的山坡上砍來一根毛竹,把它劈斷、破開,取壁厚約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條,利用竹條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我們擬定形狀進行編製,如蜻蜓狀、蝴蝶狀等。我們做的是最簡單的風箏,先做一個四方稜形的外框,中間對角位裝上一支弧形竹條,這樣就能讓風箏的骨架更加扎實,能飛得更高更遠。

骨架做好後,便利用紙及米飯粒糊風箏,我們用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衝擊、色澤潔白的紙。認真把紙糊在骨架上,貼上三條長長的尾巴,再在十字竹架上繫三條提線形成倒Y形,風箏就做好了。

風箏做好後,我跑回家裏,把母親用來補衣服用的棉線團拿來當作風箏線,然後衝到生產隊的曬榖坪上放風箏。剛開始風箏一點也不聽話,就是飛不起來。

忙了一大陣,風箏終於慢慢升高了,我們摸索出技巧,原來放風箏的正確方式是逆風放飛,而不是順風放飛。背對風向站立,讓風箏正對風吹來的方向,同伴把風箏舉過頭頂,與地面呈60至70度仰角,先鬆線2至3米,然後突然收線,重複動作,風箏便慢慢飛起來了。風箏越飛越高,在藍天中翩翩起舞,我們歡快地奔跑着,試圖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

飄飛的風箏帶着我的希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而我的心也似乎隨着它在廣闊的天空中遨遊。這一天令我無比快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有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就一定能夠成功。

長大以後,我心靈的天空中依然飄飛着一隻美麗的風箏。我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華麗的風箏,在遼闊的太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