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記者時間長了,偶爾會在某個毫無預兆的時刻,與舊人重逢。這次採訪「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活動時,偶遇了一件「暴露年紀」的小插曲。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張鑫說原來早在數年前已接受過記者訪問,當時他還是初出茅廬的本科生。此次再見,對方已成為一名獨當一面承擔科研課題的博士生,還收穫「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榮譽。在灣區扎根多年,從本科走到博士,一路走來,張鑫始終在堅守。這片土地夠大、機會夠多,也值得他沉下心做研究,慢慢耕耘。
張鑫表示,自己想做粵港醫療體系之間的「小小橋樑」。他觀察到,北上學習中醫的港生返港求職時仍面臨不少「玻璃門」。相比之下,在內地實習與發展反而更順。「不少港澳同學碩士畢業就留在廣州、深圳工作。」看到香港和內地在醫療制度、執業體系、文化認知等方面都還有不少待磨合的地方,張鑫認為自己正好能夠理解兩地制度,也了解香港病人對內地看病的不安,「例如轉介機制不清楚,等專科時間太長,還要適應新環境……」他希望,未來能參與相關政策落地,推動兩地更好接軌。
另一張「熟面孔」則是來自暨南大學港生黃凱霖。他已經連續三年參加這項評選,終於在畢業這一年當選,他說就像是為大學生活畫了個圓滿的句號。像他這種不服輸的勁頭,在北上求學的港生身上很常見。
看着這些香港學生由初來乍到,變成落地生根的「大灣區人」,記者除了感慨時間流逝外,也更深感大灣區是個值得扎根的地方,只要耐得住,才能看見那些緩慢但踏實的進步和改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