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大約七八年前,內地科創商人馬雲在香港演講,當中提及互聯網時代不再單單講求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更重視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隨後幾年,大數據(Big Data)成為科技界其中一個最熱門領域及話題。今時今日,大數據已是大眾熟悉的名詞,但其含義、科技含量、用途及為人類帶來的影響,便未必會有太深入的認識。關於大數據的討論以至爭議,至今仍然不斷進行中。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下稱「公民科」)的四個課題當中,課題「科技發展與資訊素養」裏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就是「全球新科技發展概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儲存」。而在補充說明當中,便列明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儲存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作為社會科學為本的公民科,自然不會對大數據當中的技術進行分析及探討。而在現今公民科課程當中,關於大數據的討論自然是這種科技為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預測顧客行為 準確推送廣告

對於大數據的定義,一般而言就是海量數據的集合。「大」的意思包含了數據多、類型多、搜集範圍廣等特徵。在現今的大數據世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人類的行為,也逐漸受大數據所影響。要讓同學了解大數據和人類生活之間的關係,可從大數據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變化或爭議作為切入點,讓這種科技為人類生活所帶來影響的論證更為立體,更為有力。

首先,通過大數據,人類的一些行動已變得具預測性。例如,企業透過收集大數據可以準確預測顧客行為,最簡單例子就是人們瀏覽某一類別的資訊,通過大數據搜集及演算,會讓相類似的資訊出現在用家眼中,通過這種慣性改變及導向影響用家的想法以至行為。

隱私安全存風險

而在這種受大數據帶來影響的情況,也涉及到隱私安全風險的爭議。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個人資料很容易被收集,例如使用電腦及手機時便大有機會留下紀錄,而這些紀錄便成為大數據海量資料之一,手機定位、網絡聊天、網上瀏覽網站、購物紀錄等,均大有機會被集合成數據。

在此情況下,個人隱私較難有保障,更有可能出現資料外洩、不法分子利用個人資料去牟利甚至犯罪。大家不時在新聞上看到有關海量個人資料外洩,甚至被不法分子非法販賣,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比昔日沒有互聯網的世代嚴重得多。

分析同類案例 助尋治療方法

然而,正所謂「有利有弊」,即使大數據的運用有一定爭議性,但該技術為人類帶來的正面影響是以往的科技也不能達到的。例如,有國家通過大數據,作為警務系統的數據分析技術,透過分析過往案件的數據,以提高預判案件發生的準確性。此外,在很多國家及地區已將大數據技術引入醫療系統當中,例如通過同類案例的眾多個案及資料,為同類疾病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另外,大數據在控制疫情擴散也有很大的貢獻,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無論在追蹤疫情擴散,抑或各地疫苗等醫療物資的供應充裕與否,都能通過大數據迅速找到相關資料,成為了設定應對方法的有力參考。

有人說過,科技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科技融入人類生活當中,自然會為人類帶來正反兩面的影響,而且兩者是並存。老師和同學應明白到,大數據在公民科的討論,主要是涉及與人類社會及生活之間的關係,當中的轉變也可與以往的世代作比較,自然更易明白人類生活在這種科技之下所受到的影響。

作者:羅公明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