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美術組製作總監楊旭。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薇 攝
◆電影《流浪地球2》中航天員載人機動裝置。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電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量子計算機550A。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電影《流浪地球2》中 「地球聯合政府」會議場景中的木槌和真實的聯合國索爾斯木槌上面的文字一樣。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楊旭團隊工作人員進行道具製作。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流浪地球2》美術組製作總監楊旭: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創造真實

楊旭的微博名是「造飛船的楊老師」,因為他的童年夢想是造一架飛船,就在家裏人都以為這孩子有可能成為科學家的時候,楊旭卻選擇走上工業製作這條路,造起了假飛船。「這算不算夢想實現呢?我想也算的。」

《流浪地球2》中高頻出境的特殊道具,如無人機干擾槍、智能量子計算機550A和550C、航天員載人機動裝置等均產自深圳,由美術組製作總監楊旭和他的團隊以工業設計邏輯和工業化生產流程製造。是否在鏡頭拍不到的地方,不做這麼精細也可以?「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創造真實。就像產品的生產日期一樣,該有的都會有,這就是一個工作態度的問題。」楊旭說,真實的產品,正面、反面,裏裏外外看不到的地方應該是一樣精緻的。就像電影中的干擾槍,它的扳機能扣動,電池能拆下,整個槍拆完有幾百上千個零件。「只有做到真實,觀眾看電影時才有代入感。」◆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胡永愛 深圳報道

「電影有9萬多件道具,我們只做了其中的1,000多件特殊道具。電影的成功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

打開電腦裏的三維製作軟件,楊旭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了團隊在《流浪地球2》裏參與的特殊道具製作圖。以最受網友喜愛的航天員載人機動裝置(MMU)為例,在收到電影美術設計組給過來的2D圖像後,楊旭需要將其改為3D結構圖,仔細畫出裏面的每一個零件。「這個道具有2,000多張零件圖,光結構設計我們就做了一個多月,而生產周期還不到3周。」

希望與絕望並存 沒有什麼做不到

「太空電梯」場景中使用的「氧氣面罩」,是楊旭團隊製作的第一批特殊道具,整個開發流程僅用時一個半月,最後交付劇組50多件成品。「太空電梯部隊」使用的「無人機干擾槍」,在概念設計完成、結構工程師做完內部堆疊和可動結構之後,留給製作的時間不足十天,而干擾槍的數量是十幾把;還有中科曙光的水冷服務器,一個面板裝飾的需求,從下單到做出8套成品,只給製作留了2天時間。

回憶整個過程,楊旭說是「希望與絕望並存」。就像電影裏的台詞「我們一定會完成任務的」一樣,接到任務時或許覺得會完成不了,但最終一定有辦法解決。而現在,如果讓楊旭再做一批同樣的干擾槍,可能只需要一周的時間。「我們收穫了寶貴的經驗,也磨合了團隊。」

只有創造真實 才能讓觀眾有代入感

「好電影一定是在無數細節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來的。」導演郭帆曾在採訪中這樣說。

有不少進電影院二刷、三刷電影的粉絲就發現了,圖丫丫的數字生命房,壁紙是條形碼組成,能夠用手機掃出信息;吳京飾演的劉培強,手機上顯示的網絡是中國移動7G;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在水下執行任務時,牆上寫着北京的房價是350元/平方米……

除了這些,電影中還有更多道具的細節是沒有被發現的。例如「地球聯合政府」會議場景中的木槌,槌柄上雕刻着與現實中聯合國索爾斯木槌上相同的字樣;整個550系列底部都做了激光雕刻,上面的文字比頭髮絲還細……楊旭曾在微博上吐槽:「在做550系列時,設計師畫圖在底部用五秒鐘掏兩洞,我得送五公里去做放電加工。」

從業須有熱情 喜歡接受挑戰

毫無疑問,《流浪地球2》帶火了特殊道具製作這個新興行業。在互聯網上,不少年輕人十分好奇如何才能加入製作隊伍?楊旭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工業設計」這個專業在內地可能歸屬機械學科,也可能歸屬電子學科和美術學科,因為起步比較晚,在國際上尚缺乏競爭力,優秀的人才也是鳳毛麟角。

「2010年以前,國內的工業產品多是代工,工業設計製作能提供的崗位有限,有機會參與的畢業生不多。但在2015年以後,隨着國內品牌發力設計,行業發展已漸入佳境。」楊旭認為,特殊道具設計製作和傳統工業產品設計製作其實很相近,只是前者風格更多變、挑戰更大、科技感更強,而後者則相對規矩。「就像你為《星球大戰》做道具設計,零件感和拼湊感會更複雜一些;為漫威電影做道具設計,科技感會更強一些;而為《流浪地球》服務,有時候也要考慮聲光電的結合。」

此外,特殊道具製作也分前端和後端。前端需要的人才最好是科班出身,熱愛科幻、喜歡模型手辦,熱衷接受挑戰,同時要在CG動畫(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三維建模上有一技之長;後端需要的人才則沒有太多學歷限制,主要看製作經驗。在前後端的配合之下,一件好的特殊道具一定是既不搶眼又不劣質,「從概念設計到特殊道具製作,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出品的道具就好像是真實存在於這個科幻世界中,觀眾看了絕不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