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不景氣,多個行業罷工,政府近期推出的反罷工法引發更多示威。\路透社

大公報綜合報道,一份1月29日發布的獨立調查報告指,英國廣播公司(BBC)關於稅收、公共開支、政府債務等重要經濟議題的報道有失偏頗,很可能會誤導公眾。報告指出,很多BBC記者缺乏基礎的經濟學知識,有時還會故意誇大其詞進行炒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會好轉,但英國恐成為唯一一個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不知BBC又會如何解讀。

BBC董事會委託經濟學家邁克爾·布拉斯特蘭德和安德魯·迪爾諾特對BBC經濟報道進行專題審查。布拉斯特蘭德和迪爾諾特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1.1萬條報道,並採訪超過100人後發現,太多BBC記者缺乏基礎的經濟學知識,大量英國民眾反映「無法理解」BBC的報道。

故意炒作博眼球

兩位專家在調查報告中指出,不懂經濟的BBC記者心存偏見,在報道中向公眾灌輸「債務是不好的」、「增加公共開支是好事」、「減稅是好事」等有失偏頗的觀點,有誤導公眾之嫌。不僅如此,為了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BBC有時會故意進行炒作,手段包括有選擇性地呈現數據。

報告指出,BBC經常在報道中使用通俗但不準確的類比,例如形容政府債務如「刷爆信用卡」;或是用詞受主觀情緒影響,例如稱英國債務金額「慘不忍睹」、政府有減稅的「空間」等。布拉斯特蘭德和迪爾諾特表示,BBC對公眾進行了「過度干預」,阻礙他們正確理解英國經濟形勢。

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執行董事羅伯茨表示,早在2020年,他和其他一些經濟學家便對BBC的經濟報道提出質疑。羅伯茨批評說,BBC將政府借債比作刷信用卡的說法不準確,有誤導公眾之嫌,且會產生政治影響,最新出爐的報告證明BBC的確未能保障報道公正性。

報告還指出,BBC過度關注航空業和「又大又閃亮的新鐵路」,卻忽視了公眾更常用的巴士,因為編輯們認為後者「無聊」。兩位專家說:「如果你們根本不坐巴士,那麼這也許在你們眼中是無聊的。但乘坐巴士的公眾對這個話題有興趣,你們應該讓報道變得有趣。」

英國網友表示,BBC的偏見「顯而易見」。前工黨議員古德曼亦現身說法,表示自己曾接受BBC採訪,但見到的記者非常不專業。古德曼事後進行投訴,而BBC的解決方式是把她列入「黑名單」。

BBC董事會稱,BBC總裁戴維及其團隊將針對報告指出的問題制定應對方案。但BBC堅稱,其經濟報道不存在「系統性偏見」,並未傾向某一個政治立場。

IMF警告英國今年陷衰退

報告表示,雖然BBC的報道有時傾向左翼,有時傾向右翼,但總體而言似乎在為英國政府的財政政策說好話。不論BBC的報道如何充滿偏見,但英國經濟陷入衰退是基本共識。英國政局近期並不穩定,財政政策更是一片混亂。IMF於1月30日警告指,在通脹、抵押貸款成本上升和加稅的重壓下,英國家庭支出將出現下滑,英國恐成為今年唯一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指出,2022年12月,英國通脹率仍維持在10.5%的高位,消費者和企業持續受到高能源價格影響;英國央行將繼續加息以遏制通脹,又將令借款人受到利率上升的打擊。IMF預測,今年英國經濟將萎縮0.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經濟前景變得更加光明,就連受到西方大規模制裁的俄羅斯都將增長1%。

調查報告重點

•很多BBC記者缺乏基礎的經濟學知識,在報道相關議題時底氣不足,報道受偏見影響的風險非常高。

•部分記者先入為主地認為「債務是不好的」、「增加公共開支是好事」、「減稅是好事」,看不到問題的另一面,有誤導公眾之嫌。

•BBC有時為了博眼球會故意誇大其詞進行炒作,手段包括有選擇性地呈現數據,以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

BBC「陰間濾鏡」抹黑中國

以「中立媒體」自居的BBC近年屢次被揭露報道有失偏頗,包括戴着「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及炒作涉華假新聞、出於政治動機拒絕直播卡塔爾世界盃開幕式等。今年1月,英國數碼、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唐萃蘭亦批評BBC存在偏見。

2021年,有網友發現BBC對介紹中國武漢抗疫情況的紀錄片進行惡意剪輯和調色。BBC時隔一天先後發布中英文兩個版本的紀錄片,製作團隊和內容一模一樣,但面向西方觀眾的英文版被打上了灰暗、病態的「陰間濾鏡」,試圖讓觀眾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前BBC駐華記者沙磊被曝光用中國警察進行反恐演練的視頻炮製假新聞,謊稱相關片段是「中國警察疫情期間暴力執法」。

2022年11月卡塔爾世界盃開幕時,BBC拒絕直播開幕式,反而讓英格蘭前國腳、現擔任BBC體育節目主持人的連尼加長篇大論指責卡塔爾的「人權問題」。英國網友和其他媒體記者對此極為不滿,批評BBC虛偽。唐萃蘭今年1月接受採訪時亦直言BBC存在「偏見問題」,並點名批評連尼加。

2022年6月,英國通訊管理局發布報告指,BBC收到的關於偏見和不實報道的投訴比其他公共廣播機構多出一倍以上。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