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阻隔的陳先生一家四口難得同框合影。受訪者供圖

兒子出生至今只見一面 「通關後我要回港抱抱兒女」

「兒子8個多月了,從出生到現在只見過一次,通關以後我要回香港家裏去抱抱他和女兒。」兩地通關終於有了時間表,陳先生臉上的笑容早已抑制不住,話中滿是開心和興奮。

過去三年,對於分隔兩地的陳先生和太太來說並不容易,「這三年,我們在香港買了房,有了房貸,事業受阻,投資也不如意。」三年裏最大的正能量,就是二胎的降臨。「兒子的到來,給我們陰暗的日子增添了陽光和希望。」

陳先生一家的三年,是跨境家庭這個群體在疫情之下生活的縮影,家人分隔兩地成了非正常的「常態」。三年間,陳先生往返兩地經歷8次隔離,努力盡到一家之主的責任,太太留港與母親一道承擔起兩個孩子的教養,一家人為了生活、為了團聚付出更多的努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陳先生和太太此前均是香港保險代理,主要客戶來自內地,疫情之前經常往返深港兩地,而事業亦正在穩步上升期,團隊規模不斷擴大。疫情一來,業務全部剎停,組建的團隊亦難以為繼。他不得不重新規劃事業,太太則陪上學的女兒留在香港。

由於過往客戶主要在內地,積累的人脈資源也主要在內地,陳先生選擇留在深圳繼續發展,現時在深圳南山一家物流企業工作,公司有不少出入境相關的業務,正好契合自己過去熟悉兩地的優勢。但是隔行如隔山,也要面對不小的挑戰,需要努力去適應。「為了離客戶近一些方便工作,自己也從羅湖的家中搬出來,住在了公司附近一個朋友提供的臨時住所,想不到這一住已經一年多。」

往返兩地隔離8次逾百天

他感慨,2020年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周遭還普遍樂觀,他和太太也維持了之前的決定,在香港置業。「2020年在疫情之下買房裝修入住,所以那一年光來回兩地隔離就有4次。」

陳先生算了算,三年往返兩地總共隔離8次,其中返內地隔離6次,由深圳回香港居家隔離2次。「3年內被隔離總日子超過100天,平均每次做核酸還有住隔離酒店吃飯種種費用加起來要將近一萬元港幣,3年保守開支達到6-8萬元港幣。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其間還因為一些誤會與防疫人員產生一些矛盾,至今難忘。「當時大家壓力很大,互相有抵觸情緒。」隔離多了有了「經驗」,陳先生深深理解大家在其中的無助,熱心的他總是想辦法幫助有需要的朋友。近期有朋友因為內地長輩生病返深,在隔離酒店中心急如焚,陳先生除了幫忙安撫,還幫忙聯繫醫院醫生。「都知道太不容易了。」

陳先生最近一次回港是3月份太太生產,陪着太太坐完月子,5月又回到深圳,完成隔離後繼續工作,一家人的合影,最多就是視頻截圖,跟女兒兒子的交流也僅限於視頻,陳先生每每說起,唏噓不已。「小兒子剛出生這幾個月變化非常大,現在已經開始會叫爸爸了,會坐着,甚至開始要爬,調皮了起來。」說起牙牙學語的兒子,陳先生掛念不已。「還有女兒,今年是升學的關鍵年份,學習壓力很大,而且快進入青春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親子關係也重要。」

長期缺席家庭 難懂孩子心思

他無奈地說,雖然每天跟孩子們視頻聊天,但長時間不在身邊,不能送送小禮物,孩子的心裏波動看不出來,很難深入了解女兒的心思,幫忙排解一些情緒,這些養育的重擔只能壓在太太一個人身上。「今年春節,如果疫情沒有其他變化,我希望一家在香港,平平安安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