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叫冼先生,叫我貓哥好啦。」電話那頭,貓哥朗聲笑道。
貓哥愛貓,常收養流浪貓。最高峰時收留過11隻貓,現在家裏還有8隻。
貓哥本名冼力求,今年58歲,退休前在香港特區政府紀律部隊的消防處工作,在救護車上做了30多年救護員。
2018年4月26日,就在退休後的第8天,他在社交媒體上創辦「上山下海執垃圾」(執:粵語,意為「撿」)義工群,截至2021年底,已吸引逾8400人次參與,在香港郊野進行了3000多次行動,累積清理了超過4萬袋垃圾。
網民讚譽貓哥:「前半生救人,後半生救地球」。去年12月,貓哥被媒體評選為「2021感動香江」人物之一。

「自己臘鴨自己帶酒」
初冬的一天,香港東岸公園入口,幾名義工早早等候在集合地點。身背迷彩背囊,手裏提着超大號塑料袋的貓哥走過來,招呼大家:「開工了!」
由巨石堆砌的防洪長堤上,義工們分頭行動,下到嶙峋巨石間清理垃圾。沒想到,美麗海堤下的石縫裏垃圾還真不少。清潔工工作範圍之外的這些地方,偏僻難行,不好清理,正是貓哥他們大顯身手之處。
義工崔老伯找了塊穩固的大石頭坐下,從背囊裏掏出夾子、小鏟子等工具,俯身從石縫中夾出飲料瓶、塑料泡沫等雜物。家人移居海外、孤身在港的他今年加入了貓哥的團隊。「我已經70歲啦。」老伯邊幹活邊說,「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劉女士正在用剪刀把撿到的長尼龍繩剪成一段段,「太長了不好裝,垃圾袋也不能裝得太滿,太滿了垃圾站工人不好處理」。她是個公園景觀設計師,加入團隊兩年多了,如今她已成為群組的管理員之一,會帶隊行動。「看到環境變美了,好開心。」她說。
每次活動要幹多久?撿垃圾有沒有數量指標?
「沒有。」貓哥說,「我們的宗旨很簡單:開開心心撿垃圾,平平安安回家去。」

貓哥不定期組織郊野清潔活動,一般一周會出動三四次,就算一個人,也會照樣出發。「體弱的可以去容易的地方,幹不動了可以提早離開。」貓哥想法很樸素,就是不希望大家認為做環保很痛苦。「保護環境要細水長流,要讓人樂意做,才能做得長久。哪怕一個人一次只撿了一個塑料瓶,對環境的傷害也會減少一分!」
貓哥「開心做環保」的理念凝聚了更多的同路人,每一次出行都充滿歡樂。他們在群組裏自稱「愚公愚婆」「螞蟻搬家」,「自己臘鴨(垃圾)自己帶酒(帶走)」「上山下海汁靚(執靚)香港」這樣的粵語諧音梗到處都是,在有愛有趣的氛圍裏,義工人數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二三十人壯大到如今的七千多人。

國慶節的祝福
貓哥酷愛戶外運動,上山、下海樣樣行,皮膚曬得黝黑。
2017年颱風「天鴿」襲港,風災過後,貓哥常去的西貢海邊垃圾遍布。貓哥與同伴自發幫忙清潔海灘,還划着獨木舟把附近海面漂浮的垃圾一一撿拾,整潔的海灘重現美麗。
要是多幾個人多幾條船,不就能多運走一些垃圾嗎?
人多力量大,貓哥創辦義工群,想的正是能召喚更多的熱心人一起行動。
為什麼要撿垃圾?
「垃圾是人製造的,就應該人帶走,天經地義,就這麼簡單。」貓哥說。
開心做環保不代表輕鬆。貓哥說,到偏遠山野或者海島,動輒要步行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收集的垃圾又多又重,撿完還要帶下山運出海,難!
崔老伯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1月在火星洞海岸的一次行動,當天撿拾了近400袋垃圾,如何運送成了難題。崔老伯說,海岸離公路隔着一個陡峭的山坡,「坡度很陡,而且都是泥沙碎石,爬上去都難,更別說搬運垃圾了」。後來貓哥想出了辦法,讓大家挨個站在山坡上形成人體傳送帶,手手相傳,硬是把這些垃圾運到了垃圾車能到的公路邊。

撿到的垃圾,常見的有飲料瓶罐、一次性塑料用品等生活垃圾,漁網、尼龍繩、塑料泡沫等工業垃圾,還有舊家用電器等,最離譜的是廢舊輪胎。「估計有人為了逃避處置費用,偷偷把廢舊輪胎扔到山溝裏。」貓哥說,一次,義工夥伴們把散落在山溝裏的輪胎一個個撿回來,一數竟有近百個。
從2018年成立團隊開始,每年的國慶節貓哥都會組織清潔行動。「我跟夥伴們說,把一個乾乾淨淨的環境送給祖國母親祝福生日,多好!」貓哥說。
2018年國慶,他們到大嶼山煎魚灣,清理颱風「山竹」風災後的海洋垃圾150袋。2019年國慶,他們到大嶼山汾流東灣清理垃圾34袋。2020年國慶,4個隊員划着獨木舟出發,在馬屎洲清理垃圾20袋。2021年國慶,他們接到隊友「線報」,好幾艘走私艇擱淺龍鼓洲,留下大量垃圾,團隊立即出動,一鼓作氣清理出1012袋垃圾,刷新了紀錄。
激發環保正能量
每一次環保行動,貓哥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做記錄,圖文並茂,記錄下大自然受到的污染威脅,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貓哥俯身從石縫裏掏出一把散碎物:「你看,這些都是無法降解的塑料顆粒。」塑料顆粒進入海水會毒害魚類,再通過食物鏈威脅人體健康。他說,人們總想着給兒孫留下財富,殊不知最好的遺產就是大自然,保護環境才是真正為子孫造福。
每次「開工」,貓哥第一件事就是把團隊標牌掛在顯眼處,上面有「上山下海執垃圾保護地球人人有責」兩行字,旁邊是他們的二維碼,「第一讓人知道我們是有組織的義工隊伍,第二希望更多的人掃碼加入」。

「電影開場前,抽空來撿垃圾」「看日落的路上,看到山坡上有垃圾,忍不住出手了」「獨行俠出發了」……越來越多市民自發加入貓哥的環保戰隊,有洗衣公司無償捐贈洗衣袋裝垃圾,有小店主動借出小推車給他們運垃圾,激發起滿滿的環保正能量。
「目前團隊裏有不少人帶着孩子來做環保,既是親子活動,又是環保教育,家長積極性都很高。」貓哥說。
去年5月下旬的一天,氣溫超過36攝氏度,4位小朋友組成「愛心小小隊」,冒着酷暑到大嶼山水口灣清理垃圾。這是香港一個重要的海洋生物孕育區,生存着寶貴的海洋物種。烈日下,小隊員們全副武裝,戴着太陽帽和手套,腳穿膠靴手持鐵鉗,穿行在紅樹林間,收集到58袋垃圾。
結束「戰鬥」後,4名小戰士按團隊的慣例合影——背對鏡頭,單手舉向天空,身邊是一袋袋碼放整齊的垃圾。
「每一次行動結束,我們都這樣合影,意思是,人在做,天在看,大自然是我們的家,要好好愛護她!」貓哥說。
(來源: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