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早前有幾名食客在餐廳進食炭爐火鍋時,出現集體一氧化碳中毒,當中4名食客情況嚴重,最後送院接受高壓氧治療,使這種治療方法爆紅。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高壓氧醫學小組委員會主席歐陽君亮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簡要解析這項廣泛於歐美採用、近年才登陸香港的醫學技術。他引用外地研究結果顯示,高壓氧治療適用於腦中風、失智症、腦性麻痹、小兒麻痹等,相信隨着醫學界日漸承認高壓氧療效,香港公立醫院也會擴展用途,使更多病人受惠。
香港3年前在公院引進高壓氧治療,全港首間高壓氧治療中心設於東區醫院,該技術可用於救治一氧化碳中毒的急症病人,亦可幫助慢性病人治療長期不癒的傷口。海外及內地醫療機構研究顯示,高壓氧適用於腦中風、失智症、腦性麻痹等。
2002年,前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曾於外國一場車禍中昏迷,回國接受多次高壓氧治療後奇跡甦醒,令這療法聲名大噪。
早於2015年於海外接受高壓氧治療相關訓練的歐陽君亮,現在急症室任職副顧問醫生,他表示香港公立醫院引入高壓氧治療是近兩三年的事,相比歐美國家起步較晚。目前全港唯一一間高壓氧治療中心設於東區醫院,每天平均治療4名至7名病人,大部分是慢性病患者,急症個案每周約有一兩宗。
造價千萬元 多人艙慳錢
據他了解,目標於2025年落成的啟德醫院亦將設有高壓氧艙,屆時全港有兩個高壓氧醫療設施,與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水平相若,認為是合適的醫療密度。他指,高壓氧艙造價昂貴,動輒數千萬港元,單次治療成本高昂,目前東區醫院使用的是多人艙,即同一時間可容納及治療數名病人,以節約成本。多人艙亦可以讓護士進入陪同病人,增加安全性。
關於高壓氧治療原理,歐陽君亮解釋是利用增加氣壓及供給純氧,令病人血液增加攜氧能力,「正常大氣壓是101千帕,高壓氧艙可以給到3個大氣壓的單位,病人在艙內同時吸入100%純氧。」
正常大氣壓下,氧氣在體內的運送大部分經由血紅素,小部分經由血漿,但在高壓氧情況下,雖然血紅素攜帶的氧氣升幅不多,但可大幅增加血漿所能攜帶的氧氣,從而將大量氧氣運送至各個器官。血氧含量增加後,會殺死病人體內累積的厭氧細菌,同時增強白血球的吞噬能力,抑制毒素生長,亦能幫助水腫的器官恢復正常態,部分情況下,高血氧環境可以刺激產生新細胞及新血管,減少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組織壞死。
以治療潛水夫病為例,高壓氧治療一般需時近5小時,視乎病情進行一次至三次為一個療程,多數病情可於治療後得到緩解。慢性病方面,常用於糖尿病導致的慢性傷口潰瘍,此外對嚴重的厭氧細菌感染、骨骼缺血性壞死(骨枯)等亦有療效,使用的氣壓相對低,每日一次,每次治療約1.5小時,需要連續進行6周至8周。「療效方面,以骨枯為例,六七成接受過電療的病人在下頜骨手術後可能出現骨枯,但高壓氧治療後,只有三成病人會發生骨枯。至於急症個案的治療成效要視乎他們送院是否及時。」
不適於幽閉恐懼症人士
不過由於純氧環境易燃,病人需要更換純棉衣服,不可攜帶手機入艙,患有幽閉恐懼症的人士亦不適合進入高壓氧艙。另外高壓環境會對病人的耳膜產生副作用,有些病人無法自我調節反壓,會感到耳朵痛,或導致耳膜受損,因此對於患上氣體栓塞等急症而昏迷的病人,醫護人員一般會先對患者進行麻醉,在較罕見的情況下,病人可能會出現氧中毒,表現為癲癇,一般只要暫停提供純氧,癲癇亦會停止,長遠不會產生任何不能逆轉的後遺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