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盛創始人、董事長譚偉龍(左)與喜德盛副董事長李楚喬。受訪者提供
●登上東京奧運會的山地賽車。 記者石華 攝
●疫情下喜德盛訂單上漲。受訪者提供
●喜德盛生產車間。受訪者提供

「奧運會上最讓我牽掛的比賽項目肯定是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回憶起上月閉幕的東京奧運會,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偉龍頗感自豪。他說,一方面為中國代表團取得的優異成績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因為山地自行車越野賽使用了該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奧運戰車。「中國選手張鵬、姚變娃使用了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奧運戰車』。這是中國製造的自行車首次亮相奧運會舞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 石華 深圳報道

記者近日走進深圳市光明區自行車文化產業園,探訪這家整車年生產能力超過500萬輛的自行車龍頭企業。1995年創立的喜德盛,如今已有1萬多員工,在全球設了五個生產基地,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鎂合金新材料自行車研發生產基地和全球規模最大的碳纖維自行車研發製造基地。

選用航空級T1000碳纖維材料

走進喜德盛數百平米的產品展廳,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電動車琳琅滿目,一輛印有國旗的山地自行車在入口處格外顯眼。喜德盛公司品牌主管易召告訴記者,「這就是登上奧運賽場的戰車,整車僅重9.6kg,相當於兩個西瓜的重量,在全球同級產品中做到了最輕。」

握住車樑,單手輕輕一提,整輛車可以輕鬆抬起。輕,這是奧運戰車給記者的第一觸覺。易召表示,這款車根據賽事需求特別選用了航空級的T1000碳纖維材料,作為整車核心的車架,重量僅有1,150克,打破了國外此前的「冠軍車架」的紀錄,「碳纖維山地自行車的重量每輕一克,成本要增加5%。」

諮商國家隊教練半年研技術

在陳列燈下,塗裝以五星紅旗的紅黃兩色為主基調的奧運戰車,以一條中國龍貫穿車身,中國元素奪目。據易召介紹,在研發之初,喜德盛團隊便與中國國家隊的教練和運動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設計溝通,從原版的工程樣車開始,奧運戰車通過了1,000公里以上的實地測試和國家級賽事歷練,經歷了近百次的改進改良。

「這款山地車價值12.8萬元(人民幣,下同),因造價昂貴,目前只有幾輛。除了奧運賽場上的,就剩下展廳的這輛。」喜德盛公司董事會秘書李向榮說,奧運戰車的設計內涵和製造工藝,決定了它不僅是一輛競賽器材,更是代表中國逐夢奧運的中國自行車製造的至高水平。

奧運賽場上,大雨讓原本高低差就高達150米的賽道更加泥濘、濕滑,十分考驗選手的能力以及山地車的品質,但讓人欣慰的是,這款「戰車」的性能穩定,幫助選手有效應對了賽道的各種挑戰。

疫情令自行車全球大賣

在疫情影響下,自行車因具備運動與開放式代步的功能在世界範圍內受到熱捧。而中國目前是自行車製造、出口大國,每年生產的自行車有約70%用於出口。記者從深圳海關了解到,喜德盛公司今年以來出口金額約6.62億元,同比增長79%,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比增長35%。

據李向榮判斷,自行車行業之所以能夠逆勢向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疫情對分散出行的要求,帶來了大量自行車代步需求。隨着內地疫情緩解,生鮮和外賣配送、共享出行等商業模式快速發展,也為自行車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