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社交電量\楊不秋

  最近看到一個帖子,博主稱自己的社交電量(social battery)嚴重不足,需要一個人靜靜,充電後才能繼續社交。這種說法實在既有趣又貼切。

  之前的我大概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竟然還需要為社交這件事儲備能量。記得我剛到香港的頭一年,身邊一個朋友也沒有,認識的不過是一些同事。周一上班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日程表,看一周的午餐約會安排得如何,是否需要查漏補缺地約起來。那時,我要跑數字,衝業績,更想自己能快些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和香港這座新的城市。從來也不曾想過一個人要如何消磨時間,也不全是因為不喜孤獨,更多還是認為時間要被好好利用,發揮價值。好在當時我在一家大行,人才濟濟,可以認識的夥伴也很多。彼時,剛剛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化發展繼續蓬勃,金融科技和創新也方興未艾,各行各業彷彿都鉚足了勁要從次貸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名目繁多的聚會和慶祝推廣活動簡直鋪天蓋地,一派鬧哄哄的繁榮之象。想來,那時候的社交,我是帶着小獸亂撞一般的魯莽熱情,總想多認識些人,把日程填得更滿,彷彿這樣的生活才更充實、有意義。

  幾年之後,換了崗位,接着又換了工作,對這座城市也不再感到陌生,身邊也有比較穩定的朋友圈,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的節奏不僅慢了下來,也漸漸有了自己習慣的舒適感和平衡感。至此,心中那頭小獸才停歇腳步,安靜下來。

  隨後,不知何時開始,我發現自己給社交這件事築起了一道門檻,也開始精打細算起來,不願意疲於結交新人,也不想花大把時間維繫舊識。有三五知己,有信得過的朋友,足矣;其他,皆為過客,彼此輕鬆。若論功利價值,我現時的生活大可不必圍着他人兜兜轉轉;若為打發時間,我自有一張很長且一直在伸展延續的「想做」清單,無需通過社交來完成。

  常聽人提起「社牛」和「社恐」這兩類人。前者大概極喜社交並從中獲得愉悅和能量,好像社交電量永遠滿格;後者大概對社交避之不及,恨不得永遠都不跟外界發生聯繫,社交電池怎麼充也充不滿。我不排斥周遭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對這紛繁複雜且變幻莫測的世界,依然保有好奇,渴望探索。我大概屬於有限社交這一類,不熱衷,不避諱,只是想把握一下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在社交之外還需要獨處時間,暫時關閉來自外界的一切,包括良莠不齊的信息輸入和觀點滲透。在獨處之時,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用心去感知,用大腦去判斷。這段高質量的獨處時光,就是我在幫自己充電,補充社交電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