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園/消失的作家「老向」(上)\蓬山
一九四一年二月,身在美國的林語堂,為《大公報》介紹即將訪華的海明威時,特別寄語國內的作家:「想重慶文人如老舍、老向、郭沫若等,倘能犧牲光陰,使有與平民士兵接觸之機會……」
老向位列老舍、郭沫若等文豪之間,足見其文名之盛。然而,對於如今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字。在網上檢索,有關「老向」的內容屈指可數。筆者在舊書網購買了一本中國現代文學館編選的《老向代表作》(主編是老舍之子舒乙),價格竟僅一角錢,等於白送,亦側面顯示此書銷路欠廣。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壇,有「三堂」「三老」之稱。前者指「語堂(林語堂)、知堂(周作人)、鼎堂(郭沫若)」,後者指「老舍、老向(王向辰)、老談(何容,號談易)」。「三老」均擅幽默通俗文學,且彼此為摯友,這一點非「三堂」可及。老舍在重慶生病,老向徹夜照料。三人性格亦有不同。把酒論國事,酒酣之際,老舍哭,老談罵,而老向笑。
對老向評價最高的,當以劉以鬯先生為代表。他認為:「老向作品的重要性,為史家所忽視,是一件必須引以為憾的事情……尤其是在抗戰時期,老向在曲藝方面所作的努力,即使不超過老舍,最低限度也有同樣的成就。」「在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擺脫西洋文學的影響的,老向是極少數中間的一個。他的作品,民族風格顯明,不大有洋葱味。」以劉先生的慧眼及功力,識得滄海遺珠。
老向厭惡當時許多標榜的「通俗文藝」,調門很高,卻脫離大眾,想看的人看不懂,看得懂的人不需要看。他的作品無論選題還是文風,都貼近大眾口脗,而能小中見大。所以,林語堂想為海明威找「文學導遊」時,率先想到老舍、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