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大轉型❸/深海養殖新潮流 捕捉創富新機遇


漁業曾是香港的第一產業和主要基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盛期,本港有漁船逾萬艘,漁民及水上生活的人口近10萬。近年行業式微,從事漁業的人越來越少,上一輩漁民普遍不想子女重操父業,出現青黃不接。有學者指出,現時漁民普遍已近花甲,如再無年輕新血加入,相信不到十年,香港便沒有漁民。
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政府要調整漁業制度,增加培訓教育,推動成立行業協會,改變行業人士與政府間的結構,引導業界向深海科學養殖和休閒漁業發展,建立行業前景,吸引青年入行。只要善用海洋資源,現代漁夫大有作為。\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圖、文)
如何將家庭式捕撈為主的香港漁業,提升成有利可圖的行業吸引年輕人加入?面對本港漁業青黃不接,身兼「漁業提升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的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指出,「過度捕撈不止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問題,海洋資源嚴重衰退,長期靠捕撈支撐的漁業,只會面臨着魚越捕越細、越來越少,漁民越捕越窮的困境。」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公布的資料,過去十多年來,全球漁業產量和銷售價值,出現由野生捕撈漸轉向水產養殖為主的過渡。2020年全球水生動物總產量中捕撈漁業佔9000萬噸(51%),水產養殖佔8800萬噸(49%)。全球銷售總價值中捕撈漁業佔1410億美元(34.7%),水產養殖佔2650億美元(65.3%)。兩者相較,水產養殖比捕撈產量低2%,但產值卻高出近一倍。
養珍珠養龍蝦 打造品牌
梁美儀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積極推進「藍色轉型」,並預計未來十年水產養殖不斷增長,至2027年產量將突破1億噸。
現時本港街市的水產,七成以上都是養殖生產。過去40年,水產業在挪威、日本、韓國、中國等地迅速地向高科技發展。在歐洲、日本和國內的水產養殖系統十分先進,有些已是全自動化,由電腦操控,他們以科學養殖、研究為本,集約化大規模發展深海養殖,政府不但投入大量資源去支持水產養殖研究,又透過大學去培育水產養殖專才。
反觀本港,捕撈及海水養殖業雖曾有過輝煌,惟近年行業式微,香港的漁排和40多年前幾乎一樣,沒有明顯進步。部分原因可能是漁民們年齡大,教育水平較低,無活力、無能力、無信心引入新設備和技術。
在工作辛苦、收入不穩,無前景下,漁民們普遍都不想子女入行接班,「本港作業漁民平均年齡近60歲,如沒有生力軍加盟,相信不出10年,香港便沒有漁民了」。
行業雖不景,不過有不少年輕人喜歡這行,當中有人養珍珠、養澳洲龍蝦、養海魚等,成功打造本地品牌,有的產品更銷到超市,「有電視台化妝師轉做魚排養殖結合休閒漁業,成功轉型,吸引不少人想跟風,並認為做現代漁夫好潮、好型,這些都是養殖成功的好例子」。
放寬漁排牌照 吸引「接班人」
梁認為,要吸引青年入行,先要將門檻降低,好似推廣水耕菜一樣,將入行成本降低,吸引年輕人成行成市入行。政府是否可放寬漁排持牌準則,可租予年輕人,又或與持牌人合夥經營,令想入行的年輕人一嘗漁夫滋味,成功則彼此分享利益,失敗可分散風險,「點解不給年輕人去試?這要比現時漁排十排九空要好。」
除了發展高品質和高科技的水產養殖外,發展休閒漁業亦是未來轉型和吸引年輕人的方向。梁以美國為例,休閒海釣10萬磅魚,能創造210個職位,但常規捕撈僅能創造4.5個職位。
梁美儀表示,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將在香港東部的大鵬灣及南部的蒲台等四個深水區嘗試外海養殖,國家亦推出多項惠港惠漁政策,並在惠州設立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產業園。他相信在政府積極推動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下,行業回春指日可待。
香港三面環海,得天獨厚,現在萬事俱備,只欠年輕生力軍,梁相信有眼光、有理想、有膽量及有能力的年輕「水產養殖專才 」,必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