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年金規劃退休 九個問題需了解清楚\富足家庭教與練 林昶恆(Alvin)

  2022年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亦是時候回顧過去,展望將來。你已定好新一年理財大計嗎?

  自從2019年香港引進扣稅儲蓄產品之後,每年第一季都是購買這類產品的好時間,因為有機會同時減少稅務支出及增加未來退休需要的儲蓄。此外,加上政府大力推廣年金計劃,不少開始規劃退休的在職人士都開始留意年金產品,究竟購買年金產品要考慮什麼因素呢?以下九個問題能協助你清楚了解。

  一、有多少定期收益?

  這問題其實不是重點。購買時需要先知道能夠製造多少收益是合理問題,因為購買年金是和你的未來需要收益有着重要關鍵,及這筆資金是否足夠你期望的生活需要。但是你能夠支付多少的保費,影響了你能得到多少收益,所以你的負擔能力才最重要。

  二、未來收益會改變嗎?

  年金產品可以有不同設計,這影響了收益的安排。年金收益中,一般包括保證及非保證部分,假如保證部分較高,即代表非保證部分的潛在收益較低。例如政府年金收益是保證不變的,代表年金提取人沒有任何額外潛在收益升幅,將來可能要面對通脹挑戰。

  三、何時開始提取入息?

  由於年金主要是為有計劃退休人士而設,所以一般提取入息時間都是在人生中後期才開始,例如50歲至55歲才開始提取收益,而有些產品甚至到60歲後才符合資格提取。

  四、可以維持入息多久?

  有些年金能夠提供終身收益,但取捨是在相同保費下,獲取終生收益,因此相較有限期收益為少,所以需要平衡收入水平及收入時期兩方面。

  五、如何計算收費?

  年金產品和一般人壽保險儲蓄產品的收費模式類似,在建議書中已清晰反映收費,但愈早開始及累積期愈長,自然能夠將一些固定收費在更長年期攤分,變相可以提升每年收益率。

  六、如何計算回報?

  通常計算年金回報都會採用內部回報率,在不同假設提取期之下計算的數字,亦會有差異的回報,包括了保證及非保證部分,所以做比較時,需要特別注意細節,而不能單憑一個數字。

  七、買了之後還有什麼風險?

  年金是用作應付長壽風險,全球人口老化,我們需要為未來的生活費有更多準備。而對十年或以上的生活費不確定因素,都是通脹和一些難以預計的支出,例如預約費、醫藥費。

  八、有什麼個人因素要考慮?

  個人因素包括風險承受水平、收入穩定性及所期望的生活費。這些都會影響了對年金的需求。

  九、「年金」在財富組合的定位?

  最簡單便是運用100法則來制定不同年齡的投資策略。100減去你的年齡,所得的年歲,是作為高風險的投資比例,而你的年歲等同於較平穩收益部分的比例,一個60歲人士可以把資金投放在平均收益工具,包括年金。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