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問題談中游篇/產學研宜明確定位 成果轉化需「通才」


香港基礎科研實力較強,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惟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不夠成熟。有業內專家認為,將科研成果落地,目的是服務社會。然而,香港本地工業早已式微,市場需求不明確,很難判斷應該着重轉化什麼技術。
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主任、中大工程學院卓敏機械與自動工程學教授劉雲輝建議,政府在「產學研1+計劃」中,要明確目標,包括要做哪些符合香港環境的新技術、院校應該如何與企業長期深入合作等,而且要讓同時具備科研能力和市場敏感度的「通才」去管理項目,這類人才現在很缺乏。「至於政府強調的引進重點創科企業方面,要多幫助早年在本地孵化但去了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初創企業,幫助他們拓展國際市場。」劉雲輝認為這也是香港創科發展中游環節的問題之一。\大公報記者 鍾怡
從整個創科產業來說,包含前端基礎技術、中端成果轉化、後端實際應用等。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主任、中大工程學院卓敏機械與自動工程學教授劉雲輝認為,香港現階段的創科更多是驗證了原理、概念的可能性,但是要把這個可能性變成可操作,實現0到1,還是要努力,然後再談將產品推廣到市場。
內地以市場需求驅動研發
劉雲輝又說,內地早幾年就是先考慮市場,在應用的驅動下反過來明確需要什麼研發技術。比如企業會根據實際需求,先在大學裏找到相應的技術,再把它直接運用到產業。「要做到這麼高效率的轉化,其實是需要企業與大學長期密切配合的。」
在推動創科中游發展方面,今年特首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由明年開始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本地大學研發團隊,分兩期完成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劉雲輝認為,這個計劃從概念上能夠推動大學跟產業界的合作,但這裏面有很多細節還沒有展示出來,或者說還沒有考慮周全。
劉雲輝建議,政府首先需要找準定位,將問題都細化,比如應該轉化哪些技術、轉化後是否能帶動香港發展、最終的效果是如何等。實際上不能什麼技術都做,要集中突破幾個能發揮優勢的領域。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若能和內地的一些資深著名企業商討研究並制定計劃,共同發現和滿足大灣區的市場需求,就能找準目標。「比如人工智能、生物醫學,這些都是本地有優勢,而大灣區內地城市也需要的。」
劉雲輝又說,其次需要擁有科研和市場雙重認知的「通才」去做這些事。他建議,在配對時,不光是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還要有真正懂市場需求的人參與審批;而執行該項目的團隊也要有這兩種視角。「目前本地博士生或者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科研視角是強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場敏感度,要主動考慮自己的成果是否符合人們的需求。」
此外,也要考慮企業在該計劃中的定位,包括企業和大學具體怎麼合作;在配對後,企業也要經常和院校溝通,及時把握科研和市場黏連性。
助拓國際市場 香港有優勢
今年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亦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包括至少20間龍頭創科企業。劉雲輝認為,除了引入一些附加值較高的大公司之外,還要吸引早年在香港孵化、但是最終去到內地發展的初創企業。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如何幫助這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這些公司在內地做到一定程度後,下一步就是走向國際化,如果要在海外市場競爭,香港有獨特優勢。」
對於特區政府提出要設立工業專員,專責統籌和督導再工業化的策略工作。劉雲輝建議,有關專員要找一些在工業界或者創科界具豐富經驗的人,而不是從政府的公務員系統去選。因為公務員求穩,習慣緊跟政府的政策。
但是如果真的要實現再工業化,不僅需要了解市場,還要靈活處理企業需求,比如企業對很多事情的做法是看重效率,但是政府處理一些流程還是比較慢,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