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檢討最低工資機制 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最低工資委員會達成共識,建議將最低工資由時薪37.5元增至40元,如果行政會議拍板通過,預計明年五月一日生效。勞工界和工商界對此反應各異。勞方認為最低工資加幅僅能追上通脹,勉強能接受,希望將最低工資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資方擔心調整最低工資引發漣漪效應,增加營商成本及推高通脹,反對「一年一檢」。圍繞最低工資的討論還會繼續,特區政府需要從維護香港整體利益出發,積極協調,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去年因為疫情等因素,勞資雙方就最低工資調整幅度爭持不下,導致最低工資被凍結兩年。今次建議將時薪調高2.5元至40元,幅度為6.7%,是勞資雙方博弈後妥協的結果。勞工界人士指出,加幅僅貼近4年通脹,但因為擔心委員會若再一次無法達成共識,可能重蹈凍結的覆轍,故只能「接受住先」。有立法會議員坦言對結果感到失望,指原先爭取目標是45元,結果是未達標。他認為原因與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工作目標有關,相關審議機制亦令委員會工作受限制,「目標只是看經濟、市場價,沒有考慮改善打工仔的生活」。

  不管怎麼說,時薪有所調升,對基層打工仔多少有幫助,直接受惠者是清潔工和保安員,大約有七萬多人,雖然佔整體打工仔的比例不高,但不能因此低估調整最低工資的意義。事實上,調升最低工資後,會提高打工仔薪酬的議價能力,也能為其他行業的薪酬調整帶來積極作用,理論上,這對所有打工仔都有益。

  設立最低工資的初衷,是要緩解香港貧窮問題。最低工資落實多年,由最初的28元提升至將來的40元,看似增幅不少,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對解決貧窮問題作用不大。實施最低工資之前,香港貧困人口約120萬人,即六個港人一個窮。到了去年,有統計顯示香港貧困人口逾165萬之眾,平均4個港人一個窮,足見貧困問題未因最低工資的落實而改善,反有進一步惡化之勢。

  最低工資升幅不如綜援金,同樣惹人詬病。現時兩人家庭平均每月綜援金額為9658元,而最低工資以40元計,每月上班26日,每日8小時,月薪為8320元,比綜援金仍少14%。打工不如領綜援,這如何鼓勵就業?又怎麼不引發爭議呢?

  相較其他發達社會的最低工資水平,香港亦顯得落後。香港人均GDP與英國相當,略高於對方,但英國最低工資約100港元,超過香港一倍多。韓國和日本的人均GDP比香港低,但其最低工資都高於香港,約合50多港元。雖然每個地方的經濟狀況不同,稅收和福利亦不一樣,最低工資水平未必能直接比較,但香港的最低工資在發達社會中處於低端,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是自由市場,一方面這裏是千萬富翁雲集之地,另一方面存在大量基層人口及在職貧窮現象,摩天大樓林立之下,有20多萬基層棲身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影響社會和諧,成為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之一。如何讓財富分配更公平,讓社會發展更和諧,讓基層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特區政府的責任和使命。行政長官李家超承諾要「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持開放態度,為基層打工仔提升收入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