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生活/過度牽拉 足底筋膜易發炎

  圖:腳底痛可能是足底筋膜發炎所致。
  圖:腳底痛可能是足底筋膜發炎所致。

  腳底痛是常見的都市病。因為工作需要長期站立,或長時間跑步鍛煉,鞋子不適合等,都可能引起疼痛。一般在診所見到腳底痛的病人,都受了長時間的折磨。

  梁先生來診時,表示右邊腳跟痛,行路時、站久後疼痛,痛了兩星期也沒有好轉,十分困擾。問診後排除了外傷或扭傷,我問他是否起床後,腳落地時會痛,而行一會兒疼痛減輕。

  他說早上起床時踏下的第一步便痛,而且行路時一直都痛。只有坐下休息時,疼痛便消失。

  我有些眉目,再檢查他的腳跟、腳踝、腳底後,對比左右雙腳,發現他右邊腳底大足弓位置有明顯腫脹突出。

  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的筋膜由足後跟伸延至腳趾,功能穩定關節,減少關節間的活動,有助於維持足部的結構。

  足底筋膜炎好發於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群。由於扁平足與高足弓的人,足底筋膜對比一般的較為易受拉扯。當站立、行路或跑步時,腳要支撐着身體的重量,腳底的壓力增加,筋膜過緊,受到過分的牽拉,就會令筋膜處發炎,引起疼痛。

  扁平足的人,每當足跟着地時,足跟便會外翻,足底筋膜會受到過分的牽拉,令足底筋膜發炎,引起足跟底痛。而高足弓的人着地時,由於筋膜的長度幅度有限,它吸收震盪的能力便相應減低,結果是足底筋膜受到過分的牽拉,因而引起足跟底痛。

  柔筋、強骨、濡潤四肢

  中醫認為足底部與肝、脾胃、腎有關。《黃帝內經》指出:「爪為筋之餘」,而肝主筋;脾胃主四肢;腎為作強之官。所以,要針對肝脾腎進行治療。以柔筋,強骨,濡潤四肢為目標。

  我在治療上,針灸選穴會採以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配合足厥陰肝經的太沖穴,足陽明胃經的解溪穴,加上其他局部的穴位來疏通經氣,加強血氣流通,達至疏肝、強腎、和脾胃。

  推拿方面,先放鬆小腿附近肌肉,拉筋,局部按揉,及後調整足弓,務求做到骨正筋柔。

  經過三次治療之後,囑咐了梁先生選購合適的鞋,減輕足弓的負擔,以及在家踩網球進行鍛煉。其後差不多一個月後見到梁先生,他仍是因腳痛來求診,是次的情況比初診時好,足底的腫脹比較細小。繼後治療多四次。現偶爾在街上看到他,梁先生表示腳沒痛了。

  註冊中醫 馮百軒

  專科治療各種骨關節痛症、香港骨傷及脊椎專科診所主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