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天地新華,日月新華(上)\丘樹宏
香港「新華」,說的是香港的新華集團公司。
一九五七年,蔡繼有先生在澳門開始發展海產業務,及後在香港創辦新華集團,主力發展海產捕撈、加工及分銷業務,成功開拓及獲得多種類食品在香港、東南亞及北美洲的經銷權,在香港海產業界聲譽卓著。
集團以獨到的眼光,積極進取的戰略,在內地及東南亞地區廣泛拓展業務,奠下穩固的基礎。蔡冠深博士於一九七六年繼承父業,將集團的業務推向多元化發展。在蔡冠深的領導下,新華成功拓展至世界各地及多元化的業務。
我與香港新華集團的結交是很自然的事情。新華集團的創始人蔡繼有老先生是中山人,現在的接棒者是他的兒子蔡冠深,中山是個很講鄉情的地方,我在中山市工作和生活,與新華集團的交往,與蔡冠深的交往,太自然不過了。
不過,我與新華集團、與蔡冠深先生,卻不僅僅是一般的相識,而是有着心靈的相知,尤其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緣的。這,與其他人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二○○七年,我開始擔任中山市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在中山擔任宣傳部長,多數的工作與其他地區的宣傳部長工作範圍是一致的,然而,在中山卻有一個很不同的工作:港澳台僑工作。中山的海外鄉親將近一百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他們的聯繫、交流和合作,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特別的工作。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主打「鄉情僑牌」,海外鄉親不斷回鄉尋根問祖,拉近了他們與祖國和家鄉的心靈距離,他們還開始為祖國和家鄉捐資做慈善。接着,我們又打出「經濟僑牌」,海外鄉親陸續回鄉投資辦廠,帶動了外資的廣泛進入。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山市更是滄海桑田、日新月異,這其中,海外華人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除了繼續打好「鄉情僑牌」「經濟僑牌」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經過認真思考,我根據宣傳文化部門的職能和特點,提出了「文化僑牌」的概念。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達一個新的階段,文化建設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山市也提出了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海外華僑既保持了中華傳統文化,又了解海外的優秀文化,正好可以為家鄉的文化建設提供許多有益的意見、建議和支持。
中山市由於偉人孫中山的緣故,許多事情都可以爭取做到與國家同頻共振。基於這種理念,我開始思考着該如何操作。
二○一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應該積極主動策劃和配合開展活動。於是,我第一次找到了香港新華集團董事長蔡冠深,請他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一個提案,建議國家在部署紀念辛亥百年活動的時候,將中山市列入其中的重點地區,並安排相應的項目和活動。與此同時,我則率一個專責小組,赴京向全國政協、民革中央,以及廣東省政協等等單位匯報我們開展「四大系列、十個重點、百項活動」的方案。
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紀念活動期間,國家在中山安排了一個國際研討會,並組織各界人士以及孫中山先生親屬與辛亥革命者後裔、華僑華人、國際友人,齊聚中山,一起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這一年,我們還與新華集團在香港聯合舉辦了孫中山與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專題展覽等活動,影響廣泛。
「文化僑牌」開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