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港要抓緊發展機遇推動科研

◆孫東相信香港只要抓緊機遇,未來科研發展是充滿希望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孫東相信香港只要抓緊機遇,未來科研發展是充滿希望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孫東坦言當年辦初創公司並不容易,相比之下現在的大環境明顯更好。受訪者供圖
◆孫東坦言當年辦初創公司並不容易,相比之下現在的大環境明顯更好。受訪者供圖

  見證參與科研界回歸25年 盼「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踏上科研學術路,其後轉往加拿大進修,2000年返港並在香港城市大學任助理教授,2003年創辦科技公司,2013年重新專注大學科研工作,2019年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21年膺選為歐洲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同年12月「跨界」從政。立法會議員、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孫東,不論從學術還是科技產業層面,都見證和參與本港科研界於回歸25年間的起起落落,個人經歷相當豐富,更充滿突破。國家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他強調香港要抓緊這機遇,推動科研發展,「香港是塊福地,守着內地這麼龐大的市場,這麼多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搭上國家飛速發展的快車。」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探索未知領域和道路,勇於嘗試新事物,我認為這某程度也是優秀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孫東早年的一個探索,源於1994年應導師邀請,由清華大學轉到中大,攻讀機械人與自動化專業博士,「初來時很是吃驚,當時還不知道香港的大學發展得這麼好、這麼快,有輕鬆的學術環境,而且勝在與國際接軌,英文教學……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香港學術地位不錯,對全世界有很強吸引力。」

  博士畢業後,孫東轉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當地收穫了寶貴經驗,「在北美一個好的大學教授,一般都要同工業有緊密連繫,加拿大想做大學助理教授,亦要有工業經歷。」這讓他比當時的港人更快一步,了解科研轉化應用的重要性。

  香港回歸祖國後,開始規劃科研發展,「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了數碼港、中藥港、晶片,香港確實需要這些科技產業」,加上孫東始終覺得中國人在自家地方發展,潛力更大,於是在2000年回港,翌年其首個創新及科技基金項目獲得批准,2003年正式開辦科技初創公司,更多次獲得香港工業獎。香港出入境設施「e-道」目前使用的P-beam人體感應傳感器技術,就是出自該公司的專利發明。

  遺憾在那個年代,科研轉化並非主流,「當年很多人覺得做學問就是做學問,出論文就好,唔會有強烈動力認為大學工作一定要轉化成果」,再加上回歸初期本港先後遇上金融風暴、沙士等大環境影響,縱有好的科研想法和方向,最終亦未能如願落實。

  科技發展須由政府做主導

  「2003年沙士後,科技沒有起來,這是因為香港房地產恢復很非常快,後來又開放了『個人遊』,『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就差不多是那段時候提出,大家覺得搞房地產、旅遊、物流很容易賺錢,點解我要搞科技,又辛苦,於是發展就慢了……」孫東慨嘆,特區政府過去奉行「小政府大市場」,但對科技發展而言,必須要由國家或地區政府做主導,「要發展科技產業,政府要有指引,加上科技產業剛開始時需要較多投入,回報較慢,如果只推給市場,很多人就不願意冒這個險,因此政府必須更有所為。」

  後來,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浮現,先後經歷違法「佔中」、黑暴,香港學術地位也逐漸被新加坡超越,另一邊廂深圳科研產業飛速發展,令香港面對人才吸引力大不如前的挑戰。

  創新經濟有共識 利科研發展

  到2020年,香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但有別於當年沙士,今次疫情促進了不少科技發展,「香港在這些年來已試過各種各樣的機會,這次已經無路可走了,除了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進行經濟轉型」,孫東指出,香港社會現在已有共識,認同要創新經濟,加上香港國安法落實及完善選舉制度,讓社會恢復穩定,連帶為科研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更重要的是,國家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所謂有危才有機,現在我哋睇到香港存在的問題,對未來路向亦非常清楚」,孫東坦言,在香港回歸初期,國家對香港的取態是傾向「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國家更強大,對香港未來發展定位亦有更清晰的闡述,有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香港是塊福地,守着內地這麼龐大的市場,這麼多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踏上國家飛速發展的快車。」他相信只要抓緊機遇,本港未來科研發展必定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