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聲誤當怕醜 選緘症倡早醫

  初發多在2至5歲 八成家長未聞 嚴重可致抑鬱症

  小孩子平時在家活潑開朗,在陌生環境卻默不作聲,可能非慢熱或「怕醜」,而是患上焦慮症中的選擇性緘默症。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昨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發布全港首個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結果,在600名幼稚園生家長及165名幼稚園教師共765名受訪者中,分別逾八成家長及四成教師未聽聞選緘症,曾聽聞的受訪者不足一成是經專業途徑得知。有教育專家指香港對相關病童支援不足,建議加強社工訓練,及早介入個案。

  身為過來人的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鄭穎賢現為言語治療師。她昨在記者會上指,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簡稱選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與分離及社交焦慮症不同,選緘症患者有正常說話能力,只在個別社交情境下能說話,他們在熟悉和陌生環境的表現有很大落差,當意識到他人注視或接近自己時,會突然表現反常。

  根據美國數據,約1%人患有此症,台灣每140名小學生中就有1人患上。患者初發現的年齡多為2.7至4.5歲,他們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差別大,家長較難發現異狀而忽略,普遍在發病兩年後才求醫。事實上,選緘症不會自行痊癒,若患者未及早得到治療,長遠會影響學習及社交生活,嚴重者可引發強迫症和抑鬱症等病症。

  家長:求助過程兜轉 社會支援不足

  家長Vivian發現孩子在PN班時開始出現選緘症,在幼稚園明明知道答案,但拒絕回答老師提問,也不喜歡別人讚賞、責怪或關心,到K1和K2時更嚴重到不能上學。她說由於對該症毫無概念,在尋求協助的過程「兜兜轉轉」,面對一大串「治療師」名單卻無從入手。她認為社會的支援嚴重不足。後來經轉介,她安排孩子到協會接受治療後,現時6歲的孩子已逐步轉好,恢復上學,並能在餐廳自行點餐。

  另一家長李先生的兒子在讀M班時出現選緘症。有老師誤以為該學生在鬥氣,影響了學習、如廁和社交等,亦有老師揚言孩子長大就自然會好,小孩「坐定定」更乖,不認為有問題。李先生初時感到很無助,但經轉介到協會治療後,兒子現已康復。

  註冊社工兼註冊教師陳偉健建議,政府應加強對社工的培訓,加入SEN相關的必修訓練,並加強對介入方法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