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熱潮/銅鑼灣化身「姜濤灣」 情感需求滋生「飯圈」

4月30日,粉絲為慶祝男團Mirror成員姜濤23歲生日,租下香港電車、LED廣告大屏、並開設慈善限定店等為其應援,在銅鑼灣聚集,從街頭至街尾。這種追星盛況自姜濤從《全民造星》出道至今,已經持續了3年。從香港到內地再到韓國和日本,這種現象並不鮮見,而在狂熱追星的背後,也許是「飯圈」文化折射出的都市人群的壓抑與孤獨。\大公報記者 文琰
從姜濤香港後援會的Facebook主頁上可見,後援會自今年3月1日便開始了生日應援的集資籌劃,「像這種生日應援,通常早幾個月就會開始準備,四面八方的粉絲匯聚到一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目標是務必將排場搞足。其實與其說是愛豆(偶像,取英文idol發音)的生日,不如說是粉絲自己的節日。」有過多次追星經驗的白小姐告訴記者。
「養成」的滿足感
「這其實是一種想像共同體。」中國海洋大學新聞學專業講師劉佳認為,「粉絲在這裏獲得一種認同、一種成就感。」如姜濤的粉絲很多是跟隨姜濤,看着他從選秀一路走來,享受着把姜濤從一個普通人養成為大明星的過程。「明星成為和粉絲們榮辱與共的人,粉絲在追星的過程中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劉佳說。
除了養成的滿足感之外,粉絲在追星過程中還能獲得許多個性化的心理滿足。需要釋放母愛的粉絲可以成為明星的「媽媽粉」,需要獲得兩性滿足的粉絲可以成為明星的「女友粉」「男友粉」,甚至還有化身為異性、將男性偶像女性化並對其進行「男性凝視」的「泥塑粉」。
一張娃娃臉,加上平日裏乖巧的言行,讓姜濤吸引了一批將他當做兒子養的「媽媽粉」。白小姐認為,對於「媽媽粉」而言,最在意的往往是「仔仔」的德行是否善良、為人是否可親,至於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則是次要,甚至適當的暴露一些能力上的不足,更容易引發「媽媽粉」的憐愛心理,會讓「媽媽粉」有一種被需要感,「仔仔努力就好,『媽媽』可以養你。」
至於「女友粉」,則是將明星當做男友去愛,滿足當下許多單身女性,或者對婚姻感到不滿的已婚女性在兩性上的需求。Facebook上,「我老婆嫁左比Mirror導致婚姻破裂關注組」的群組有30多萬成員,有成員分享自己的伴侶自從追星之後,購買了大量Mirror成員代言的產品和應援物,家中充斥着Mirror的痕跡,戲稱伴侶如同嫁給Mirror成員一般。另一位內地流量明星蔡徐坤的許多粉絲也是「女友粉」,粉絲不喜他和其他年輕異性之間接觸,以至於在蔡徐坤演唱會上出現了他抱着一個穿婚紗的假人跳舞的荒誕場面。
都市人的孤獨
然而不管是將愛豆當做兒子養還是當做男友愛,反映的都是當代都市人心理上的孤獨現狀。為了彌合這種孤獨的狀態,粉絲甘之如飴地奉上自己的時間與錢袋。一位來自北京的單身女性在分享自己追星的心路時寫道:「我一直覺得『偶像』與紙片人(指二次元人物)沒什麼區別,都是一種創造出來的人設去討你喜歡」,她提到愛豆可以成為她娛樂生活的重心,「每天、每周給我刺激,讓人天天想着你,神魂顛倒給你花4位數、5位數、6位數。」
此外,多數粉絲在消費的同時,也獲得了消費關係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對偶像進行「女性凝視」。然而當前還有另一種粉絲形態叫做「泥塑粉」:女性粉絲越過女性凝視,而將自己當做男性,將喜歡的男愛豆異化為女性,從而在精神上作為一個男性對愛豆進行「男性凝視」。他們會將男愛豆稱為「女兒」、「老婆」、「妹妹」。這些行為背後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身份的重新構建,女性粉絲以此獲得在性別權力結構上逆轉的想像。
不過,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情感心理進行這種非常態的追星,粉絲所喜歡的都是這個偶像為其營造的一種情感假象,而不是更加雋永、也更具有精神價值的音樂或者影視作品本身。
早於香港飯圈文化內地也有許多的選秀愛豆、養成系偶像,當中很多人,如易烊千璽,已通過《少年的你》、《長津湖》等作品,轉型成為優秀的演員或歌手。在今年姜濤香港後援會的集資貼文上,寫着:「今次除了要再次創造姜濤灣外,更要衝出亞洲!」下面的評論一呼百應。只是,比起粉絲衝出亞洲,我們大概更希望這些藝人和作品能夠衝出香港,衝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