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飯堂系列1/「長者需要我們 無錢都要派飯!」

  圖:宋太(左一)在福華街開設的社企餐廳並無恆常申請資助,只有善心人不定期捐款,但她仍決定帶頭免費派飯給區內長者,將愛心回饋給社區。
  圖:宋太(左一)在福華街開設的社企餐廳並無恆常申請資助,只有善心人不定期捐款,但她仍決定帶頭免費派飯給區內長者,將愛心回饋給社區。


  編者按:

  疫下生活艱難,花數十元買一個飯盒,對一般人來說不是什麼困難事,但對疫下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基層市民及獨居長者而言,三餐溫飽卻並不容易。好在香港恢復安定後,社會充滿正能量,有不少有心人各自盡自己能力,長期派飯給這班弱勢社群。

  飯盒內盛載的,不只是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份滿瀉的大愛,他們的善心感染了其他市民,一起出錢出力幫助更多的人,把這份愛心傳播開去。《大公報》將系列報道這群有心人的派飯故事。

  疫情下基層市民更加需要關顧。位於長沙灣福華街的一間茶餐廳,四年前獲特首林鄭月娥和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現身幫忙,成功獲得營運資金。老闆宋太不想獨享這份幸運,面對當區的人口老化問題,她決定帶頭免費派飯給有需要的長者,由最初每月派400個飯盒,到如今已增派至每月4000盒。去宋太那兒領飯成為許多無依無靠長者的日常大事。\大公報記者 蘇荣(文) 盧剛昌(圖)

  每逢周二、四、六下午時分,長沙灣一條不算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總有一群公公婆婆在一間名為「喜樂餐飲教室」的小餐廳門外排隊。

  宋羅孟君是這間餐廳的老闆,「我是宋太,今年63歲,是單親家庭媽媽。丈夫過身34年,女兒Flora就快35歲,她有自閉症和輕度智障,30多年來都由我獨力撐起頭家。」

  「每次見到公公婆婆收到飯盒和禮物時開心的樣子,我也會很開心。」

  大公報記者本月12日到喜樂餐飲教室採訪,見到排隊的公公婆婆提取大包小包的物資,人人臉上帶笑,一副興高采烈的模樣。宋太說:「復活節有兩個團體捐贈了米、罐頭、乾糧之類,有300多份,差不多派完啦!過兩天有酒店贊助長者飯盒,下個月還有福袋派給一班長者,每次見到公公婆婆收到飯盒和禮物時開心的樣子,我也會很開心。」

  宋太於2017年獲社會福利署資助,在福華街開設餐廳,員工多為智力發展有問題的「朋友仔」,曾獲傳媒報道。隔年在林鄭月娥和李家超的幫忙下,更獲得私人機構捐助。從此,宋太便開始每星期免費派飯該區長者,將喜樂回饋給社區。她說:「我不擅長做生意,當時營商環境好困難,難得扶輪社捐錢給我們。但我不想只有我們得益,所以便想到派飯,派飯可以雙贏,我們可以有收入,又可以幫到長者,所以在2018年底開始每星期六派100個名額。派了四年,現時名額已增加到334個。最近我們申請到太古基金,所以這幾個月可以一星期派三天給300幾位長者,一個月就係4000個飯盒。」

  該區大部分長者都知道,要到宋太的餐廳取飯盒,只需到餐廳登記,就可以憑登記卡持續取飯三個月,三個月後如果仍有需要,可以重新登記,名額先到先得。

  「我們不能今日有錢就派,明日無錢便不派,班長者會好難適應,所以好多時都要貼錢。」

  在長沙灣開店多年,宋太早與區內多名長者建立深厚感情。現時登記名單上的300多名長者中,宋太約記得200名長者的姓名。「有時我們見不到某位長者來取飯,便會打電話提醒他,問他是否有事?或者有些無法出門來取飯,我們便會送飯上門。我們與某些住得近的長者較熟絡,試過有一對90幾歲的老人家,我見他們屋企好簡陋,幾十年都無翻新過,我就找義工一齊出錢出力,幫他們翻新全間屋,重漆牆壁、修整大門、買新傢俬,那對老人家好開心。最近婆婆過身了,但我們至今都會每日送兩餐飯給伯伯,因為伯伯剩低一個人,而且我們建立了很深感情,他見到我都會好開心!有時他見到我會拖我隻手,我會陪他傾偈。」

  餐廳並無恆常申請任何資助,亦無機構恆常支援,幸得個別善長不定時或在長者生日期間捐錢,這份善心幫忙了有需要的長者們。「每月派飯可能要五萬元開支,不過我們未必每個月有五萬元收入,可能只得三萬幾甚至兩萬幾,但我們不能今日有錢就派,明日無錢便不派,班長者會好難適應,所以好多時都要貼錢。好似早排疫情我們停派了一陣子,長者們不停打電話來,不停問『宋太何時派飯呀?』其實如果有資源,我們都會繼續派」。

  「有時派素飯會派齋鮑魚、齋燒鵝,啲長者會好開心,『嘩,有鮑魚食呀!』」

  宋太經營的餐廳,剛踏入第11年,但原來她本人已10年沒支取過人工。宋太樓面、廚房一腳踢,盡量精簡人手來慳錢,而且朋友仔工作效率較慢,使用工具時又較容易有破損,所以宋太必須「慳自己」將資源再投放回餐廳,將餐廳支出減到最少。「我當然希望可以一直派落去,除非環境真係好差,完全要我們補貼,直到無能力時才可能會停,但都希望可以繼續,就算資源不夠,或者會在食材上面節省」。

  宋太為長者們準備的飯盒,全是少鹽少油,但有菜有肉,為令長者更容易消化,多數是蒸肉餅、蒸水蛋等餸菜。有公司亦會不定時捐贈凍肉和素食,「我們有時派素飯會派齋鮑魚、齋燒鵝,啲長者會好開心,『嘩,有鮑魚食呀!』希望長者食得健康之餘,仲可以開心、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