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模式/靠孖展利息開源 風險高得不償失

  自2003年政府取消證券經紀最低佣金制後,券商向客人收取佣金的水平也大幅下降,一些券商集中做散戶生意,由於散戶買賣的金額有限,單單依靠佣金收入,根本難以維持。但近年部分券商早已改變盈利模式,透過放出孖展,賺取利息收入。謝明光指,部分券商除了給客人孖展交易藍籌股外,就連窩輪也可以用孖展炒,目的就是賺取利息收入。不過,炒窩輪的客人根本投入的金額不高,能賺取的佣金也有限。

  券商能賺最多孖展利息的項目是新股,當一些熱門新股上市集資,借孖展抽新股的利息收入較藍籌股或窩輪更高,故此,以高孖展額買賣藍籌股作招徠,最終也是希望客人借錢抽新股,從而賺取利潤。但去年新股市場十分冷清,不少新股上市後股價表現也差強人意,券商透過新股孖展利息來賺錢的方法已行不通。

  謝明光認為,這種盈利模式有很大風險,也並不建議。正如俄烏衝突爆發後,港股曾上落數千點,券商便只能要求客人「補錢」,若未能補足指定金額便要斬倉,但市況變動太快,未能補錢的客人,損失的金額便只能由券商先行負擔,再向客人追討。監管機構過往一直也有指引,要求券商不能放出太高的孖展額,券商若做法過分激進,便需向監管機構解釋,故此一些券商只容許客人以現金交易,這反而令他們在波動市況中,最終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