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料明年推概念發展綱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包括加速籌劃及建設北都大學城、放寬八大非本地生限額、予直資學校申請上調非本地生人數等多項措施,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指,「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已展開工作,料明年推出概念發展綱要。她又指,直資學校在課程、教學語言、收生機制或津貼模式,有相對充足條件招收非本地生,形容措施回應了教育界訴求,並重申這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
蔡若蓮表示,局方去年已跟大專院校代表會面,詢問他們對北都大學城的初步意向,而目前「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正積極參考世界各地大學城的發展經驗,務求把香港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到最大效益。
施政報告指出,三批大學城土地最早將分別於2026年(洪水橋)、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鎮)供使用。
蔡若蓮指出,三個土地板塊各有不同的發展重點,提醒院校在規劃發展時,需配合北都整體規劃,並呼應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及國際教育樞紐的戰略目標。「不是只將原來校舍搬入新校舍,而是要有策略定位,發展模式不會是一幢幢(獨立建築),而是要有協同效應」,因此院校在土地和發展規劃上,需配合產業及地區發展,以及院校間的彼此協作,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非本地生人數。蔡若蓮舉例指,現時直資小學每班最多收生33人,中學為41人,但課室容量可達45人,學校可利用當中差額額外收生,不影響本地同學的入學機會,並且非本地生需支付全額學費,不涉及政府津貼。
相信非本地生不會短時間內激增
她又強調,學校要確保師資等配套齊全,循序漸進,相信非本地生人數不會在短時間內有很大增幅。
至於八大非本地生限額將增至五成,蔡若蓮指各院校同樣會按自身條件,循序漸進地進行調整。現時全球最大的留學輸出國是中國和印度,因年輕人口多,經濟上亦可負擔出外學習,香港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