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如何在太空「輪班就位」?

●圖為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進行一級動力系統試車。 資料圖片
●圖為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進行一級動力系統試車。 資料圖片

  本期我們將深入剖析衛星如何依其任務需求,在特定軌道上運行,並發揮多樣化的功能,從通訊、導航到科學探索,展現人類航太科技的卓越成就。

  衛星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地球引力與衛星動態平衡的結果。根據任務需求,衛星被部署於不同特性的軌道。地球引力是衛星得以環繞地球運行的根本力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相互吸引,而地球的質量遠大於人造衛星,因此引力主要表現為地球將衛星持續拉向自身中心的作用。這種引力提供了衛星做圓周運動所必需的向心力,如果沒有它,衛星將無法維持繞地運行的軌道。

  然而,若只有引力,衛星最終只會被拉回地面。衛星之所以能持續運行而不墜落,關鍵在於它擁有極高的切線速度所帶來的慣性。當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時,會賦予它一個與地球表面大致平行的巨大水平速度。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物體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即沿直線勻速運動)的慣性,衛星因此會「試圖」沿這條切線方向飛離地球。

  按高度劃分,衛星軌道宛如一座巨型太空建築的不同樓層。低地球軌道(LEO)(距地約180至2,000公里)如同「近地商圈」,熱鬧非凡,常用於遙感探測與龐大的通訊星座;中地球軌道(MEO)(距地約2,000至35,786公里)則是「導航專區」,我們熟悉的GPS、北斗系統在此運行;而高地球軌道(HEO) 之上,尤為重要的是距地35,786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GEO),它如同懸於赤道上空的「固定包廂」,讓通訊衛星能24小時凝望同一片地區。

  若按特性劃分,地球同步軌道(GSO)讓衛星與地球自轉「步調一致」;極軌道的衛星則像勤奮的巡邏兵,往返南北極,實現全球掃描;太陽同步軌道更為巧妙,其軌道平面與太陽保持固定角度,確保衛星每次飛越特定地區時,陽光角度幾乎相同,為光學遙感提供了絕佳的照明條件。

  人造衛星是數量最多、應用最廣泛的航天器,如繁星點綴夜空,按使命大致可分為三類:

  應用衛星是最貼近生活的服務者。通信廣播衛星如同太空中的「信使」,構建起全球無線電中繼網絡,中國的中星、天通等系列已邁入手機直連衛星的新時代。

  導航定位衛星則是我們出行時的「太空指南針」,中國的北斗系統憑藉獨創的中高軌混合星座設計,核心元件100%國產化,性能位居世界前沿。對地觀測衛星則像高懸的「天眼」,中國的風雲、高分等系列衛星,已織就一張對地球環境的立體觀測網。

  科學衛星是人類求知慾的延伸。我國的「羲和號」太陽探測衛星,如同一位專注的「太陽畫師」,實現了國際首次Hα波段光譜成像探測,揭開太陽更多奧秘。技術試驗衛星則是航天技術的「探路先鋒」,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監測南大西洋地磁異常,讓澳門一躍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基地。

  從精妙絕倫的軌道設計到豐富多元的任務應用,衛星已悄然成為現代社會的神經網絡。它們不僅重塑了我們的溝通、出行與認知世界的方式,更成為推動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的強勁引擎。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建立起功能完善、自主可控的衛星體系,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創新力量。未來,這片軌道上的星辰大海,將繼續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照亮前路。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