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育轉型 集聚先進人才

  郭凱傑 全國青聯委員 公共政策研究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為香港教育發展描繪出一幅國際化藍圖,將教育定位為創新科技和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提出放寬資助院校非本地生上限至五成、試點上調直資中小學非本地生人數、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以及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和北都大學城等措施,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數字轉型到產學研結合,全方位提升香港教育的全球吸引力。

  拆牆鬆綁放寬非本地生上限

  施政報告的一大亮點,是進一步放寬八間資助院校非本地生上限至50%。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在最新《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四、亞洲第一。調高上限將促進生源多元化,讓香港的高校成為全球人才匯聚地,強化跨文化交流與創新協同。同時,試點上調直資中小學非本地生人數,也將為高等教育輸送優秀生源,奠定從基礎到高等的教育鏈條。

  不過,國際化不僅是數量擴張,更需制度配合。中小學層面拓寬非本地生將帶來更多來自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非華語地區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最大的困難無疑是中文科。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中學文憑試,參考以往中學會考分甲乙課程和試卷的做法,確保考試公平且切合實際需求。這能鼓勵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港就讀,豐富香港的國際生源結構,同時促進文化融合,讓本地生從小接觸多元視野,強化香港作為文化交流樞紐的角色。

  完善配套設施同樣重要。隨着非本地生湧入,宿位和教研資源恐供不應求。特區政府提出擴展「城中學舍計劃」,允許私營宿舍市場拆牆鬆綁;私營宿舍比大學宿舍更靈活,能快速緩解市場短缺。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地契限制,將閒置工廈或廢棄校舍改建為宿舍,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精簡審批,同時避免擠兌旅遊業的酒店資源。這些措施將為國際教育樞紐提供支援,讓香港在全球教育競爭中更具吸引力。

  發揮北都大學城群聚效應

  施政報告提出推進北都大學城建設,積極吸引全球知名院校進駐,致力發揮群聚效應,匯聚國際頂尖資源,邀請海外名校落戶,帶來先進課程和研究項目,涵蓋AI、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吸引全球學者和學生,形成教育生態圈,助力香港發展航天科技和體育科技等重點產業。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如稅務減免和聯合研究基金,鼓勵國際院校進駐,同時整合空置資源,提升設施使用率,將香港教育推向全球前沿,讓國際生在這裏體驗香港中外文化交融的魅力。

  施政報告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並於明年發布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包括制定「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架構,將AI納入核心課程並加強教師培訓。香港在財務技能和管理教育效能上位居全球前列,數字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還可優化教學效能,減省教師行政工作負擔,專注個性化輔導。

  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將招攬國際AI人才,促進內地、香港與全球交流,聚焦高精尖應用。特區政府可借鑒內地和英國經驗,制定監管框架,如引入沙盒機制,在特定領域平衡創新與規範。同時,透過再培訓局改革,推出針對行業的AI技能計劃,鼓勵終身學習。這不僅回應產業需求,還能讓香港在AI藥物研發和雲計算等領域具備全球領先地位。

  在北都創科發展中,數字教育與產業融合至關重要。報告提到加快河套建設,落實跨境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機制,先於招商引資,為企業提供信心。知識產權融資沙盒的推出,也將釋放無形資產價值,助力初創融資。從AI投資到人才發展,全面轉型,將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教育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