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一:扮不同地區版本實際是山寨貨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

  影射藥最常用的混淆視聽手法就是包裝以全外文顯示,假扮原產國銷售版本的藥物。「放蛇」當日,其中一名香港文匯報記者喬裝成內地旅客以普通話向藥房男職員表示想購買「無比滴」,對方目光一掃打量記者後,隨手取出藥品放在玻璃櫃枱,記者拿起檢視,該產品驟眼看與正貨差不多,包裝配色、設計風格令人混淆,細心檢查發現,整體包裝上沒有一個中文字,與香港正貨寫有「無比滴」三個中文字有明顯出入,售價45元,較同區大型連鎖店正貨「無比滴」還要貴10元。

  記者於是向職員詢問「是否無比滴?」職員回應「是」;記者再問「為什麼沒有『無比滴』三個字?」職員隨口回答「(日本)原裝就是這樣。」記者再度仔細檢查包裝才發現端倪,正貨「無比滴」品牌英文名為「MUHI」,而該影射藥為「MUBI」,也沒有衞生署註冊編號,這才證實並非正貨。

  專家拆解

  律師兼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指出,在香港銷售正版水貨(即原廠銷售其他地區的商品,俗稱「平行進口」)並不違法,而任何藥品在港銷售都需經過註冊,因此外國版藥物即使在原產國已註冊或合法銷售,仍需在香港重新註冊。

  表面上扮演不同地區版本,實際上是來源不明的山寨貨,仔細觀察該山寨貨的包裝發現,有細小日文「非藥品」字樣,但正貨無比滴在日本屬於第二類醫藥品,不應有「非藥品」的字樣。該山寨藥透過全日文的簡介,以及高比例模仿正貨的包裝設計,很容易欺騙不熟悉香港法例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