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致能源設備成本上升 「電費減半」承諾未兌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電價正以通脹率兩倍的速度上漲,預計未來將進一步攀升,使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0月在底特律經濟俱樂部提出「上任12個月內將電費減半」的競選承諾,面臨破局風險。此一情勢發展,或對明年國會中期選舉選情產生重大影響。

  電價高漲源於多重結構性問題,老舊電網需要更新、極端天氣造成設備損壞,以及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電動車與工業項目推升用電需求。據能源倡議組織PowerLines研究,2025年上半年美國公用事業公司申請漲價總額達290億美元(2,261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逾一倍。投資銀行Jefferies預計,為滿足需求,電力行業資本支出將於今年增長逾五分之一,增至2,122億美元(約1.7萬億港元)。

  全美80%變壓器依賴進口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與貿易政策反而加劇電價壓力。對進口電力設備加徵關稅導致成本上升,目前全美80%的電力變壓器依賴進口,其價格自2019年以來已漲逾三分之二。同時,政府限制可再生能源發展,例如近期勒令羅德島近海接近完工的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離岸風電項目停擺,阻礙了低成本電源的擴充。

  儘管政府主張以化石燃料、核能及煤炭穩定供電需求,然而核電廠建設周期長、成本超支問題嚴重,延長使用燃煤電廠亦不符合經濟效益。據環保組織Earthjustice發表的報告指出,強制保留燃煤電廠恐使消費者每年額外負擔30億美元(234億港元)成本。天然氣雖可作為過渡選項,但大型燃氣輪機供應短缺,新訂單交付需時5年以上,發電成本自2022年以來已大增3倍。

  專家警告,若無法即時調整能源策略,美國家庭電費在5年內可能再上漲15%至40%,使特朗普政府降低民生成本的承諾更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