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危機系列二美國篇】設備殘舊AI消耗夾擊 美電費5年暴漲三成
多年不更新寧用昂貴後備裝置 數碼化成本轉嫁用戶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新聞網站Axios報道,美國多地正面臨電價急速上漲的挑戰。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的數據顯示,在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間,全美住宅電費平均上漲6.5%,較5年前同期更大幅攀升32%。此一現象主要由於老舊電力基礎設施難以負荷人工智能(AI)的爆發式用電需求,導致家庭經濟負擔大增。
電費攀升的結構性因素,主要是電網設備老化與輸電容量不足。多年未更新的輸電系統於高負載時段頻繁出現「電力壅塞」,迫使電力公司啟用成本高昂的備用發電裝置,例如化石燃料機組或臨時購電協議,進一步推升電費。美國參議院能源與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米克·李7月在聽證會上比喻,現時情況猶如「要求雙線道公路全年承載高峰時段的車流,因此永遠處於塞車狀態」。
料3年內數據庫耗美12%電量
此外,AI數據中心用電需求激增,亦成為關鍵壓力源。2023年全美數據中心耗電量佔總電力4%,能源部預計到2028年,該比例恐攀升至12%。此類設施不僅直接消耗大量電力,其配套輸電設備的建置成本,亦透過電費結構轉移給一般用戶。尤其數據中心集群區域,例如亞利桑那州的電費漲幅便尤其顯著。
而極端高溫天氣頻發、電動車普及率提升,以及整體經濟數碼化轉型,均進一步推升用電需求。縱使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競選期間承諾壓低能源成本,然而政策成效並不顯著,電費於2025年間持續攀升,且預期到2026年仍將維持漲勢。
電費上揚已引發政治效應。民主黨擬將此議題作為2026年中期選舉的攻防重點,試圖將能源成本壓力歸咎於共和黨能源政策失效。然而分析指出,電費問題涉及基礎設施投資、產業發展與氣候政策等多重因素,不容易轉化為政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