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餐飲業倡效法內地規範化 保客人知情權








香港文匯報抽查外賣化驗 揭含預製菜常見有害物
內地預製菜風波下,國家衞健委火速推出《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公眾諮詢,回應普羅大眾的關注。預製菜近年亦悄然進入香港餐飲業,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到連鎖冰室、點心店、兩餸飯、地方小館等隨機抽查4款食物,化驗能反映預製相隔時間長而釋出的有害物氨氣及亞硝酸鹽,其間在一間連鎖冰室,記者透過廚房與店面的傳菜窗口目擊店員把預製的菠蘿包拆開膠袋,然後放入外賣袋。化驗結果亦顯示,該4款食物的氨氣及亞硝酸鹽較新鮮灼菜高出3,419倍及18.1倍,反映產品已製造一段時間。餐飲業人士指出,不少菜式如豬腳薑、打冷凍蟹、盆菜等是預製保存其風味,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將預製菜標準化,建議效法內地對預製菜的添加劑或防腐劑使用、存放期限、存放環境,以至食客知情權均規範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香港食肆使用預製菜普不普遍?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隨機採訪食客,他們都表示,部分預製菜與即煮餸菜食得出有區別,預製菜通常較重口味、切口一致似機械切、失去原材料的原有味道,口感也有不同。市民葉先生就曾在一間甜品店品嘗一份湯圓,剛放進口就發現該湯圓明顯是預製菜,「原因是它沒有湯圓的彈牙質感,反而是軟腍腍,好似煮咗好耐。」他指出,採用預製菜的食肆,菜式定價沒有特別低,「同樣價錢可以選擇其他的餐廳,只是中過招才知那家可能用預製菜。」
食客:預製菜真偽難辨
食客李先生表示,預製菜防不勝防,食肆從來不會公開食品來源,一些標榜拒絕使用預製菜的食肆,真偽難辨,店家還藉此標高價錢。
香港文匯報記者根據網民羅列的疑似採用預製菜的食肆清單,隨機到訪四間食肆(點心店、兩餸飯、連鎖冰室、地方小館)分別購買鳳爪、肉餅飯、菠蘿包及炒豬肝四道外賣即日送到化驗所進行即時化驗。
加熱預製菠蘿包放外賣盒
其中在連鎖冰室購買一份菠蘿包時,等候期間記者從廚房與店面的傳菜窗口直擊,廚房內的店員毫不避諱,拉來一箱已製成的菠蘿包,然後直接從箱中取出一個包,剪開菠蘿包的膠袋後放入焗爐加熱,再放入外賣盒。
至於兩餸飯及點心店,記者發現店員直接從保溫櫃取出食物,顯示這些食品已製作一段時間,尤其是兩餸飯的許多菜式早已售罄,部分餐盤僅剩小量飯菜,推測存放時間可能更長。
為對照這些食品與新鮮食品的差別,化驗人員即將灼熟的一碟菜作為對照樣本,然後化驗能反映新鮮程度的氨氣及亞硝酸鹽濃度上的差異。結果顯示,新鮮蔬菜的氨氣濃度低於0.001 %,但其餘4款食物的氨氣濃度卻顯著偏高,為0.89%至3.42%,肉餅飯的氨氣含量最高,較新鮮菜濃度多了3,419倍。
專家:長期攝氨氣或致慢性中毒
環境科學學人梁浩文為記者解讀報告時指出,一般要測試食物已預製時間距今相隔多久,都會化驗食物的氨氣及亞硝酸鹽。他解釋,所有食物都含有蛋白質,一旦蛋白質遭到分解便會產生氨氣。食物存放或預製時間愈長,氨氣含量通常會愈高,長期攝取氨氣可能導致慢性中毒,「不過市民不必過分擔心,因為人體能夠分解毒素,慢性毒不會即時中毒,通常毒性在身體累積一段時間,免疫系統才會出現問題,不要經常吃,便可以降低風險。」但他表示氨氣沒有安全標準,愈少愈好。
另外,食物不論生熟均會有細菌,將食物放在冰箱內,只是減慢細菌滋生速度,而非直接將其凍死。依附在食物中的細菌會將植物及動物纖維組織分解,並產生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濃度愈高,則表示食物已製作多時。
今次化驗顯示,新鮮灼菜的亞硝酸鹽濃度為0.22ppm,但其餘4款樣本的濃度高達1.25ppm至4.21ppm,以地方小館的炒豬肝含量最高,比新鮮菜多出約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