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藝術家齊聚卓納香港 解讀心靈與世界的邊界

●陳維《階梯上開出的花》2024。藝術家及刺點畫廊供圖
●陳維《階梯上開出的花》2024。藝術家及刺點畫廊供圖

●弗朗西斯·埃利斯《粉刷/修補》(靜幀)2008
●弗朗西斯·埃利斯《粉刷/修補》(靜幀)2008

●內地藝術家胡曉媛此次呈現兩件作品。
●內地藝術家胡曉媛此次呈現兩件作品。

●Prae Pupityastaporn與作品《存在之間》。
●Prae Pupityastaporn與作品《存在之間》。

●卓納香港資深總監Patricia Crockett
●卓納香港資深總監Patricia Crockett

●Prae Pupityastaporn《後室》2025
●Prae Pupityastaporn《後室》2025

●James此次帶來以兔皮膠水打底的作品《午夜陽光》。
●James此次帶來以兔皮膠水打底的作品《午夜陽光》。

●陳維《浮沉(香港)》2020
●陳維《浮沉(香港)》2020

●謝南星《明信片 No. 9》2015
●謝南星《明信片 No. 9》2015

●黃炳《唔好意思遲咗覆》(靜幀)2021
●黃炳《唔好意思遲咗覆》(靜幀)2021

  卓納畫廊香港空間正呈現群展「界(線)」,直至10月25日。展覽由卓納香港資深總監Patricia Crockett策劃,匯集由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以及來自全球亞裔社群的新生力量,聚焦當代生活中的閾限——它們劃分國家、空間與當代生活,並將邊界視為一種觀念性與心理性的存在狀態。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群展「界(線)」正帶領觀眾探入一場有關界線的藝術對話,參展卓納藝術家包括:Josef Albers、Francis Alÿs、Raoul De Keyser及Felix Gonzalez-Torres。此外,內地藝術家陳維、胡曉媛、謝南星,本地藝術家黃炳,以及生於泰國的James Prapaithong、Prae Pupityastaporn皆有參展。

  展覽的主題錨點,是生於比利時、常駐墨西哥的藝術家Francis的開創性視頻作品《粉刷/修補》。藝術家在這一2008年的作品中重新塗繪了橫跨巴拿馬運河的道路上褪色的分道線,這一介入行為凸顯了國界嬗變的特質。

  卓納香港資深總監Patricia Crockett指出,人工水道——巴拿馬運河是太平洋與大西洋間的一段捷徑,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地理點,因為它將南美洲與北美洲相連。在她看來,Francis描畫路面線條的行為實際也具詩意。「他是亞洲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主要靈感來源,更在國際上具有很大影響力。」

  Patricia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確定「界(線)」這一主題與她的個人經歷有關。起初,她想到以地理界線為主題,而後她發覺,邊界還存在於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現實與幻想等情境中,因此她選定具有徘徊意義的「界(線)」,隨後開始篩選創作特點扣題的藝術家及作品。

  她回顧,2016年,她在倫敦Lisson畫廊工作,接手的首個展覽就包含Francis的《粉刷/修補》。她認為此作品彰顯了藝術家將政治瞬間詩意化的創作精髓,甚至具有治癒性。「他一直都是我最欣賞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也都與界線有關,因為他常前往不同國家。」

  內心寬廣 世界則大

  生於黑龍江的胡曉媛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本次為展覽打造了兩件作品——雕塑作品《心皮III》及木板畫《木/秒杪 六》。她表示,當提及「邊界」,很多人會下意識想到一些對外的界線,而在《心皮 III》中,她透過沉重的大理石部分,以及輕盈的綃結構,傳達了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類肉身與靈魂的關係,呈現出個體與孤獨靈魂的對應。這也促成了作品正負形的形態。她指出,表面上,建立邊界感是一種對外行為,但實際上,這是人們在內心設立的界線。「當我覺得我跟你在某一點上有邊界了,才會有這樣的行為。」因此胡曉媛認真考慮了界線是從何處產生的,「是從人的內心升起的。」她說。

  關於《木/秒杪 六》,在前兩年的旅行中,胡曉媛特地參觀了多個火山口湖,即火山噴發後形成的湖泊。「看起來極其平靜的地方,會讓你有種奇怪的感覺。」她表示,這些湖看似安靜,底部卻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定感。這也讓她感受到內心和身體同世界的連接,以及身心對世界的判斷行為。她相信,內心的邊界有多寬廣,世界的維度就有多大。

  月亮代表連接

  生於1996年的James常於倫敦發展,此次帶來以兔皮膠水打底的作品《午夜陽光》。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午夜陽光》描繪了北極夏日的極晝現象。在得知此次展覽主題後,James想到自己常於泰國及倫敦兩地奔忙,就如一道橋,「當你穿越邊境,先前的地域好像又成為了『從前』。」因此他用時兩個月創作了《午夜陽光》,想要在「逃離」邊界的同時,表達自己的念舊與思鄉之情。

  James將作品尺寸控制為16:9,以呈現一種具有全景感的電影畫質。也因為採用兔皮膠水打底,他在作畫時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將顏料塗在畫布上。

  自然風景是James常畫的題材,大多創作靈感都源於他或身邊人拍攝的相片。他分享,一切都始於疫情期間,而月亮是他最先關注到的景象。「它也代表了一種連接。人們都在凝望同一個月亮。」漸漸地,James將自然界中的光亮搬到畫布上,他表示,光源也是激發他懷舊情緒的元素。他亦傾向將畫面中的時間、空間變得模糊,以呈現一種夢幻的感覺,從而喚起觀眾的共鳴。

  Prae呈現《後室》和《存在之間》兩幅畫作。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後室》的創作靈感源於具有不確定性的虛擬空間「後室」概念,她認為很多畫作中的事物也都是虛擬的。《後室》中,明烈的日光映射在樹幹上,比現實效果更強,Prae認為觀眾或許也會感受到一種怪誕感。

  《存在之間》則取景於泰國考索國家公園,而畫面中粗壯的樹幹和後景中波光粼粼的水面,皆為Prae想要強調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