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動精神文化消費 避免淪為「變相託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近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鼓勵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消息引發社會熱議。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管理學院市場學系教授陳海權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此舉實際上是希望增加學生閒暇時間,用於文娛活動與旅遊出行,藉此帶動整個家庭的服務消費。陳海權解釋,對社會消費層面而言,春秋假的意義遠不止 「讓學生多一段休息時間」。從消費屬性上看,春秋假相關支出更偏向 「新型消費」 範疇,與食品、日用品等傳統日常開支不同,其消費場景更多集中在教育消費與研學旅遊等領域,能為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學生通過旅行、體驗活動可拓寬眼界,具有教育意義,同時亦能帶動餐飲、交通、住宿等產業鏈發展。」陳海權表示,至於假期如何安排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聯動至關重要。
「商家要敏銳捕捉需求,推出配套產品和服務。否則假期放出來,若消費產品欠缺吸引力,市民很可能選擇留在家中,消費潛力也難以釋放。」他舉例稱,在規劃春秋假期間的學生活動場所時,除了傳統的遊樂園、自然景區等熱門選擇外,各地還應將各類文化場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具有文化科普屬性的場所納入考量範圍。「春秋假的消費不應僅停留在娛樂層面,更應推動精神文化消費。」
文旅餐飲等板塊料率先受惠
短期而言,陳海權預計文旅與餐飲等消費板塊將率先受惠。「一個假期不可能實時撬動整個產業,但對文旅類公司及相關消費品屬於利好。」他亦建議,政府可考慮配合發放針對學生及家長的消費券,不過要避免人流過度集中而影響消費體驗。「關鍵在於如何設計,讓消費者在更舒適的環境中釋放需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春秋假持反對態度的家長,幾乎都來自「雙職工」家庭。有家長認為,如果沒有家長方面的假期配套,孩子的安置將成為問題。如果家長和學校老師不參與,孩子外出的安全問題亦不容忽視。不少家長都表示,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機構參與進來,確保研學質量的同時也能保障學生安全。
對於部分家長憂慮雙職工家庭難以配合,陳海權認為,雖然託管式的教育消費或會出現,但不應成為主流方向。「否則假期如果變成『變相補習』或『變相託管』,就失去了原本意義。」
行萬里路同時拓眼界增知識
杭州市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以學校在2000年左右開設的「遊學課程」為例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解釋道,彼時杭州還沒有春秋假,學校就要求孩子們利用周末去參訪杭州的人文自然景觀,並由此編寫遊學手冊,在學校進行展示,「最後常常能看到一些『腦洞大開』的介紹,很有意思!」
因此,在樓朝輝看來,春秋假的設置給了學生們更富裕的時間,可以走出杭州,去探索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文自然景觀,在行萬里路的同時開拓眼界、增長知識,激發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目前我們也在探索由學校組織的春秋假研學活動,由老師帶隊去安徽天長參訪一些姊妹學校,由此來彌補那些父母抽不出時間陪伴而無法出遊的學生們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