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 穿越文物覽古都風華

●漢魏時期就有了我們自己的「招財貓」。
●漢魏時期就有了我們自己的「招財貓」。

●現場展出各種不同瓦當
●現場展出各種不同瓦當

●展出的陶俑。新華社
●展出的陶俑。新華社

●漢魏時期觀音像
●漢魏時期觀音像

●昭君出塞銅鏡
●昭君出塞銅鏡

●晉代鎏金銅牛與銅馬
●晉代鎏金銅牛與銅馬

●日晷
●日晷

●這是7月16日拍攝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這是7月16日拍攝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彩繪雁形銅燈
●彩繪雁形銅燈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當司馬光寫下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時,他眼前的洛陽城已歷經了千年滄桑。而在這千年的巨變中,漢魏洛陽故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着那段已被塵封歷史的輝煌。日前,位於瀍河區白馬寺鎮翟泉村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香港文匯報記者作為受邀的首批觀展人,懷着對漢魏時期歷史的好奇,踏入了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開啟了跨越1,600年的探館之旅。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

  「這哪是逛博物館,簡直就是去上朝。」不少遊客感嘆。「博物館主體建築以漢魏都城『建中立極』理念為魂,總體布局規劃拓印漢魏千年都城形制,由南門入口、漢闕廣場、候車廊、拱橋、主體建築依次連接形成了博物館南北禮儀軸線。」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慕鵬表示,博物館景觀設計更是暗含「天圓地方」宇宙觀,博局鏡、五銖錢等漢魏符號巧妙點綴於細節中。

  據介紹,博物館位於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之上,緊鄰遺址進行建設。這種建設方式使得博物館與遺址緊密結合,彷彿是從遺址中「長」出來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坐落於現今洛陽城區的東部,自西周起,歷經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六朝的建都,作為都城長達600年之久,其建城史更是綿延了近1,600年。因此,它被譽為我國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博物館的建成也展現了洛陽獨特的「五都貫洛」奇觀。

  尋寶感受古人浪漫

  走進展廳,在文物中穿越,就好像是一場大型尋寶記。傳統與潮流在這裏時刻碰撞。玻璃櫃裏,一件東漢漆器上的鹿紋標識,與某咖啡品牌的Logo神似,遊客們紛紛拍照發朋友圈:瑞幸(Lukin Coffee)穿越了?一件長得非常像招財貓的文物,舉手、翹尾巴、圓腦袋,令人不禁驚嘆,老祖宗也擺招財貓?其實這是東漢到北魏的青銅熨斗,生活中用來燙熨衣服的,舉起的「貓爪」其實是支架,上面那個小盤子裝熱水,底下熨衣服。

  精妙絕倫的「百花燈」,堪稱我國古代陶燈的經典之作,燈座呈喇叭罩形,像是一座起伏的山巒,展現了古人極致的浪漫;東漢昭君出塞銅鏡,銘文中兩次出現「中國」二字,銘刻着「中國」與「匈奴」的對話,是目前最早記載昭君出塞的實物證據。

  博物館中的瓦當陳列最為多,其中東漢「大吉」瓦當,出土於東漢太學(古代最高學府)遺址,二字簡單粗暴但吉祥值爆錶。但究竟是否確為「大吉」兩字,館方也沒有給出確切的考證,只有留給每個觀展者自己定奪。

  館區內的拓跋鮮卑遷徙路線圖,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原來在這裏可以查閱自己的鮮卑姓氏。現在的「元」姓,鮮卑時期稱為「拓跋」,屬於皇室,記者的劉姓則叫「獨孤」,勳臣八姓之一。

  沉浸式體驗北魏生活

  博物館凝聚了60年考古成果。在文物展陳布局上,突破傳統博物館以時間為軸的敘事方式,設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題展廳,從都城制度、民族融合、世界影響等多個角度,1,300餘件精美文物,全方位展示漢魏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

  在這裏,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展示方式是一大亮點。3D建模與多媒體技術,再現永寧寺塔與銅駝大街等北魏洛陽的輝煌景觀。地、風、水、火帶來四重意境,可沉浸式感受北魏洛陽的歷史巨變。

  展廳入口處的「大都惟中」光影藝術裝置設計,結合圭錶和日晷原理,光影投射在地面的位置,即當前的時間和節氣,能在地面標示出一年的月曆和一天的時辰。站於此地,時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腳下流動的光影,與千年前的古人共享同一片天象。

  此外,還可以聞古代香料的味道,這些香料在漢魏時期,隨絲路駝隊來至中原地區。湊近特製的香料裝置,可通過嗅覺裝置分辨胡椒、檀香、乳香的不同氣息,這從側面展現了漢魏時期文化大融合發展的盛景。

  探館結束,端坐於博物館長廊的座椅上品味着漢魏的氣息,不禁沉思,這座博物館不應該簡單地稱之為展示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通過現代數字技術,如全息投影等,讓歷史「活」了起來。館外的滾滾麥浪如今已經收割,秋糧已經播種,彷彿每一粒種子都鏈接了上下兩千年的歷史,讓古今再次對話。

  沉浸式戲劇遊 親身觸摸歷史脈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全國首個交互式沉浸戲劇遊「漢魏奇幻遊——《溯·長河》」亦於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啟幕。這項創新文旅項目打破傳統觀展模式,以「實景解謎+戲劇互動」形式,讓參與者跨越時空,在千年遺址上觸摸歷史脈動。活動融合線上線下雙重體驗,訪客手持專屬解謎手冊及小程序,便能化身「時空探秘者」。在真實遺址環境中,參與者步步深入,透過實景解謎揭開塵封故事,獲得「踏千年土地,觀歷史塵埃」的獨特體驗。 現場更有「昭君出塞」「文姬歸漢」等經典歷史場景重現,曹丕、曹植等人物鮮活登場。訪客可與「歷史名人」互動,或獲曹植《洛神賦》相關錦囊,或助王昭君尋覓故土印記,更有隱藏NPC增添探秘趣味,讓歷史不再遙不可及。

  據悉,這個活動由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與洛陽沐銘文化傳媒聯合打造,為內地文旅融合創新的又一嘗試。港人在參觀之餘,亦可預約,於千年遺址之上,親身體驗漢魏風華的澎湃重生,共沐文明之光。

  【放大鏡】兩千年前的黑科技

  彩繪雁形銅燈,為西漢時期照明用具,其造型美觀大方,極具巧思。古人在點燃銅燈之前,還會在燈的體腔——大雁的肚子裏放入水,如此,燃燈後所產生的煙霧、廢氣,進入雁體後,經過水的稀釋、過濾,能夠減少或消除對室內空氣的污染,這樣就實現了銅燈的環保功效。燈罩為兩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燈盤內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將2000年前的黑科技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