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化解】居民:感謝你們!關愛隊:一切都值得

●李清霞協助居民回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李清霞協助居民回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民安隊昨晚協助行動不便人士撤離。 香港文匯報記者鄺福強  攝
●民安隊昨晚協助行動不便人士撤離。 香港文匯報記者鄺福強 攝


●關愛隊雨中協助居民。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宇威  攝
●關愛隊雨中協助居民。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宇威 攝

●丁江浩跟市民揮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丁江浩跟市民揮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市民肯定封區安排和關愛隊的支持。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市民肯定封區安排和關愛隊的支持。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濱海街一帶中午陸續解封 地區人士積極協助市民返住所

  鰂魚涌濱海街一個地盤前日驚現二戰時期的空投炸彈,香港警方疏散附近18幢大廈1,900戶共6,000名居民。民政事務總署、東區民政處、區議員、關愛隊全力支援警方的疏散行動,全區35隊關愛隊義工聞令而動,由前日下午4時開始分駐到受影響樓宇,協助居民疏散,同時聯繫消防處、民安隊調派復康車接送有需要長者到臨時庇護中心暫居,又在庇護中心內通宵照料居民。當鰂魚涌濱海街一帶昨日下午大約2時陸續解封後,民政處、區議員、關愛隊繼續協助市民返回住所。多名區議員及關愛隊隊長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居民都向義工們說:「感謝你們!」這簡單的四個字,讓兩天一夜忙個不停的關愛隊感到一股暖流,「一切都是值得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在警方是次疏散行動中,民政總署合共開設了19個臨時庇護中心,近450名有需要居民入住。民政事務處為有需要入住的人士提供床鋪、飯盒。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民政總署署長杜潔麗前晚到現場與區議員、關愛隊一同協助受影響居民。

  東區的35隊關愛隊全數出動,灣仔關愛隊更跨區支援,再加上民安隊、紅十字會等一眾義工通宵照料居民,盡顯社區關愛精神。

  炮台山關愛隊隊長、東區區議員李莉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關愛隊負責的玉蘭閣,隊員們向3位超過百歲的長者反覆講解炸彈的危險性,還陪伴長者聯繫車輛、搬運行李,直到看着他們上車離開才放心。

  區議員身影是定心丸

  「對居民來說,區議員的身影是定心丸,有疑問時能快速找到可靠對象傾訴;對執法部門來說,區議會的參與讓信息傳達更順暢,避免因溝通障礙而耽誤行動。」李莉強調,區議員是串起各方力量的橋樑與協調者。在今次疏散行動中,無論是警方需要向居民解釋拆彈進度、調整疏散範圍,還是市民遇到安置地點不適、特殊物品攜帶等疑慮,都會優先找區議員溝通,並由區議員轉達其需求。

  叮囑義工「記住每戶是否離開」

  柏架山關愛隊隊長、東區區議員李清霞於前日下午兩點接到消息後,即與民政局專員一同趕赴現場,等待拆彈專家的評估,心裏便清楚「這次不能馬虎」。在得知空投炸彈有極高危險性後,她便參與搭建臨時指揮部,推動關愛隊全面動員,還細心叮囑義工「要記住每戶是否離開,避免遺漏」。

  過去的兩天一夜,李清霞忙得沒有休息的時間。前半夜她在指揮部協調巴士調度,確保居民順利抵達安置點;後半夜她靠着瑜伽墊淺眠一會,昨日清晨又要趕去檢查早餐準備情況,還要再安排旅遊巴送居民回家。直到昨日傍晚,她依然守候在負責的大廈,迎接從各處回家的居民。看到居民接到「可以回家」的通知後露出的笑容,她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聯繫消防處協調救護車

  鰂魚涌關愛隊隊長、東區區議員丁江浩提到住在新花園的熊婆婆有長期病患,無法睡在社區會堂的地板上,擔心病情加重。關愛隊與民政處四處聯繫,最終找到一間院舍,並安排專車送她入住。另一住戶張先生更為棘手,他每天需要多次洗腎,攜帶的洗腎儀器讓酒店不願接納,社區會堂又無法滿足醫療需求,丁江浩立刻聯繫消防處,最終協調到一輛救護車,將張先生送往東區醫院暫住。

  「昨日張先生專門致謝:『醫院有合適的設備,比我想像中安心太多』。」丁江浩說,以前總聽人說政府做事講規矩多、顧人情少,但這次真的不一樣。從民政處到消防處,每個部門都沒有推諉「這不在職責範圍內」,反而主動問「居民還需要什麼」。

  在他看來,今屆特區政府的處事風格多了一份「把市民當家人」的體貼。他們不是簡單完成疏散1,900戶的任務,而是關注到每個家庭的特殊需求,盡最大努力讓大家少一點不安、多一點溫暖,這種人情味,和順利拆彈同樣讓居民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