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茶遊記】一分鐘改變歷史(下)

●良 心
西岸日軍很快發現東岸江邊中國軍隊陣地唱的是空城計,陣地守軍很少。於是日軍馬上重新組織兵力和火力,企圖一鼓作氣打過怒江,直驅保山。當晚7點半左右,日軍兩個步兵大隊和兩個野炮大隊加一個小隊,近5,000名步炮兵互相配合,向惠通橋東岸發起猛烈攻擊「壯烈渡河」。當夜渡江日軍打到東岸老魯田一帶山地,並控制了孩婆山附近的一些高地。
易浚華尖兵隊孤軍英勇抗擊日軍,為後援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當天夜晚,易浚華營的各個連陸續趕到。根據偵察,渡江日軍主要目標是佔領東岸制高點孩婆山。孩婆山處在怒江東岸滇緬公路老魯田至惠通橋段上的關鍵地理位置,地勢險要,俯瞰怒江與滇緬公路交匯處,掌控惠通橋這一交通樞紐。易浚華還在查看地形時發現了埋伏在孩婆山的一個日軍工兵小隊,他們是當天下午混過惠通橋的,任務是與西岸日軍形成對惠通橋的夾擊之勢。易浚華立即開始了對日軍這支工兵小隊的圍殲,並指揮1營控制了公路兩側的最高山峰,將渡過怒江的日軍扼制在孩婆山的數個山頭上。深夜106團團長熊正詩率106團主力及時趕到孩婆山支援,控制了東岸制高點大山頭,擋住了渡江日軍的突進,挽救了當夜幾近失控的事態。
5月6日,第36師增援部隊陸續到達陣地,在師長李志鵬的指揮下對過江日軍發起連續攻擊。經過同日軍的幾番拉鋸甚至白刃戰,日軍渡江兵力銳減近一半,其過江部隊只有招架之力,無法展開進攻。而怒江西岸的坂口支隊只能在對岸看着他們的過江兵員在陡峭的山崖間被動挨打,無法渡江支援。
5月7日凌晨,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到達惠通橋東岸前沿指揮所。他反覆觀察戰場態勢後命令李志鵬指揮第36師於8日上午發起總攻。8日凌晨,36師集中全部迫擊炮和重機槍掩護攻擊部隊出擊。全部攻擊部隊對日軍四面圍攻,再次展開白刃戰。當天美國飛虎隊也派多架飛機對怒江兩岸的日軍實施空襲,支援36師的進攻。10日零點30分,一股濃煙從日軍佔據的孩婆山山頭冒起,焦臭味四處瀰漫。孩婆山日軍舉火焚屍,準備逃竄。師長李志鵬聞報,即令部隊發動全面攻擊,壓迫孩婆山日軍於江邊聚殲。36師佔領孩婆山,直下金塘子渡口尾追逃竄之敵。最後,除少數10多人泅水逃回,其餘日軍全部被消滅。隨着36師將渡過怒江的日軍全部肅清,其他部隊受命搶佔了惠通橋上下游沿江據點和渡口,完成了沿怒江的布防,使戰局逐漸穩定。
惠通橋阻擊戰雖然是一次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但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它及時阻止了日軍繼續東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10日內攻佔昆明的計劃,使廣闊的西南腹地免遭生靈塗炭,全國抗戰大局得以維繫。並從此形成中日軍隊隔江對峙之局,日軍再也未能將魔爪伸過怒江東岸。中國遠征軍得以加強江防,積極整訓,積蓄力量,終於兩年後向滇西日軍展開大反攻,將日軍一舉趕出滇西。歷史學家認為,惠通橋阻擊戰算得上是抗戰時期最為驚險的一戰,如若當時惠通橋東岸沒守住,於中國來說,很有可能會失守。惠通橋之戰也是抗戰史上的關鍵戰役,可謂「一分鐘改變抗戰歷史」的轉折點。
惠通橋之戰後獲授勳記大功有6人:遠征軍參謀團團長林蔚上將、參謀處處長蕭毅肅中將,授予三等雲麾勳章;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少將、36師106團長熊正詩,記大功一次;完成炸橋任務的工兵第24營營長張祖武,記大功一次,全營獎勵一萬元;打響惠通橋阻擊戰第一槍的106團1營營長易浚華晉升上校,授予一等雲麾勳章、陸海軍甲種一等獎章、記大功一次,全營獎勵一萬元。
雲麾勳章是南京國民政府授予對國家建有勳績的陸海空軍,因勳章中心刻有在雲中招展的指揮旗而得名。雲麾勳章共設九等。將官頒給一至四等,校官頒給三至六等,尉官頒給四至七等,准尉及士官頒給六至九等。孫立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也僅獲四等雲麾勳章。按理說,一個少校營長最多只能得到三等雲麾勳章,可易浚華卻被破格授予了將官才能得到的一等雲麾勳章。易浚華的特殊功勞在於,以不足兩個排士兵,面對5,000名日軍步炮部隊,展現出罕見的果敢與犧牲精神,以90%的犧牲爭取到了關鍵的6個小時,堅持到全營趕到。又率全營官兵以血肉之軀死守陣地,生生將日軍釘死在孩婆山一帶,為後續援軍爭取了至為寶貴的時間,為36師主力反攻建立了關鍵支點。
軍界認為其行動延緩了日軍攻勢,為後續戰略調整贏得時間。學界評價易浚華之功為「一分鐘改變抗戰歷史」,化解了中國大後方的戰略危機。
易浚華出身重慶雲陽紅獅易氏一個耕讀傳統的家族,1930年代投筆從戎,為黃埔軍校第八期畢業生。既是一名知識型軍官,又有豐富的作戰經驗。1937年8月淞滬會戰,他率尖刀連,身先士卒,沿窗戶爬上佔領制高點,手筋被玻璃割斷。傷癒歸隊後,他又參加保衛南京、南封會戰、富金山戰役。其中富金山一役極為慘烈,所部十天內殲滅日軍4,000餘人,36師上萬官兵僅餘800人,易浚華倖存。1940年3月,他再赴山西晉東南戰役。易浚華後來去了台灣,以陸軍上校的身份退役。值得敬重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雲陽紅獅易氏一族多人從軍,僅易浚華一家就有11人奔赴抗日戰場,年紀最小的僅15歲。抗戰後大多拒絕參與內戰,有的還加入了共產黨。更戲劇性的是,易浚華自己是國民黨軍上校,其長子易茂樞卻是解放軍的烈士。易茂樞(潤章)在重慶求學期間思想進步,他曾致信父親,直言不諱地批評:「你早不學傅作義將軍起義……」重慶解放時,易茂樞加入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在剿匪中犧牲。
「炸橋英雄」張祖武抗戰勝利後升任工兵第十五團團長,曾參與炸毀汪精衛墓等任務。後因在軍中常受排擠,於1948年退役返鄉,在湖南長沙投身地方教育。1951年張祖武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被錯判處決。改革開放後,中央有關部門重新審查案件,正式為其平反昭雪,肯定了他炸毀惠通橋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