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義士冒死接力揭開日寇罪行

  馬吉牧師以業餘身份,用家用攝影機拍下了南京大屠殺唯一的動態影像證據,並由旅居美國的台灣法學者邵子平在半個世紀後,鍥而不捨地發掘消失的原件,並用來和日本的右翼勢力進行歷史詮釋的鬥爭。這整個過程處處彰顯業餘電影和民間影像檔案特殊而被忽略的價值。

  電影史上,家庭和業餘影像檔案有意或意外地記錄了大歷史,有幾個重要案例。最為人知的,當然是美國民眾用8毫米家用攝影機意外記錄了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被暗殺的殘忍場景,這些家庭電影甚至被聯邦調查局徵用作為調查依據,也成為好萊塢大片購買的重要素材。而美國傳教士冒生命危險替馬吉攜膠卷到上海沖洗,再帶到美國去交給《生活》雜誌,並且自組小型放映會,在美國宣傳日本的暴行,希望美國國會和政府重視。雖然未見明顯成果,也同樣印證了業餘/民間影像,從拍攝到放映,都可能產生社會作用。

  根據現有資料考證,1938年1月下旬,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奇第一次離開南京,隨身攜帶了馬吉影片,在上海編輯、加印,其間,著名記者田伯烈參與了影片的編輯。費奇帶來的馬吉影片在西方帶來巨大的衝擊,馬吉牧師拍攝的膠片中的一些內容刊登在1938年5月16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上,標題是《這些暴行導致日本鬼子戰敗》。標題說明這樣寫道:「下面10張照片慘不忍睹,卻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日本目前在戰爭中屢遭戰敗的原因。這些照片攝於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佔領南京之後。攝影者是一個美國傳教士,其姓名恕不能披露於此,他小心翼翼地避開日本人的眼目用一台16毫米的家用攝影機拍下了這些慘景。」

  厚重書籍留住「歷史重量」

  作為歷史紀實專著《從南京到紐約 追尋馬吉影像》的出版方——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楊善堯表示,他在10年前就曾對馬吉影片作出過報道,對於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影像,他十分感興趣,也非常榮幸可以幫助這本書在台灣出版。「這本書在台灣出版後,獲得非常大的反響。」雖然這本書的內容讓他感到沉重,但這是「歷史的重量」。在這一歷史節點,讓現在的民眾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借鑒歷史,就是出版這本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