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設詐騙風險指標 銀行加強偵測學生賬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立本)為提升學生防騙意識,香港金融管理局及警方推動銀行加強對學生客戶的銀行賬戶偵測和阻截可疑交易的能力。目前在大學設有分行的六間主要銀行已進行針對性的管控措施,例如在詐騙監察系统設立針對學生客戶的攔截功能,主動識別高風險交易,加強查問交易目的和交易方的資料,以助評估詐騙風險,並建議客戶取消可疑交易或尋求警方協助。金管局在今年9月內會向所有零售銀行提供詐騙風險指標,要求銀行參照風險指標提升其詐騙交易監控系統的效能。
及早識別攔截可疑交易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陳景宏表示,過去防騙工作主要面向內地來港大學生,但考慮到涉及內地學生的詐騙個案明顯下降,而涉及本地學生的詐騙案有上升趨勢;金管局與業界及警方經商討後,未來重點工作將會擴闊至包括本地和內地學生,已要求銀行提升針對學生賬戶的偵測和阻截可疑交易能力。
為協助銀行業界更有效地識別潛在詐騙個案,包括疑似大學生受騙的交易,金管局本月會向零售銀行分享詐騙風險指標,有關指標是警方和銀行分析過往個案及最新詐騙手法,歸納得出的一些賬戶活動常見可疑情況,金管局會要求銀行參照這些風險指標,提升詐騙交易監控能力。
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訂銀行業條例,擴闊銀行交換信息的範圍,讓銀行和執法機構可以及早行動阻止非法資金流動;如果一切順利,修訂條例將於今年11月3日生效。
主動介入見效 減少受騙與損失
與此同時,金管局去年12月及今年4月要求銀行實時偵測可疑交易,以及全面使用警方「防騙視伏器」中的數據,相關措施推出後,銀行和警方透過實時偵測和騙案預警識別到的詐騙個案宗數,由去年首7個月700宗,上升至今年同期2,500宗,增幅超過兩倍;而銀行和警方主動識別和介入的個案,佔整體詐騙案的比例,從去年首7個月的2.9%上升到今年同期9%,同期每宗案件平均損失亦由115萬港元減少至76萬港元,下跌超過三成。
其中一案件為一名25歲港漂大學生,墮入假冒內地公安的電話騙局,要求他轉賬40萬元以證清白。因銀行使用警方「防騙視伏器」數據,騙徒收款賬戶早已被識別為「可疑賬戶」,所以銀行立即終止轉賬及暫停學生賬戶的網上服務,並且通知警方,但學生否認受騙,甚至屏蔽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來電,更聽從騙徒指示往銀行分行試圖解鎖其賬戶;銀行職員通知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到場解釋,事主才知道受騙,幸未有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