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法例 打擊未遂嚴重罪行

  彭韻僖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8男女涉2020年初醫院及口岸爆炸案,高等法院陪審團大比數裁定其中3人「串謀導致爆炸」罪罪成。這是一宗典型的未遂嚴重案件,被告精心策劃放置炸彈,意圖造成嚴重人命傷亡,雖然最後未有得逞,卻已令公眾心驚膽跳,對社會秩序與人身安全構成一定影響。

  據了解,案件涉及一個名為「九十二籤」的本地暴力組織,先後在明愛醫院急症室及一列前往港鐵羅湖站的列車車廂內放置並引爆土製炸彈。在明愛醫院急症室,爆炸雖僅造成財物損失,但濃煙導致現場需疏散,嚴重影響急救服務;在港鐵羅湖站爆炸案中,一名清潔工人將車廂內的炸彈當作遺留物品,移至無人月台,才避免了在載客列車密閉空間內爆炸的災難。「九十二籤」還打算將行動升級,於同年3月8日在將軍澳市區一場超過500人參與的公眾活動中引爆20公斤土製炸彈,意圖傷害群眾,幸好警方及時鎖定團夥成員身份,採取行動,成功拘捕多名首腦及骨幹成員,並在多個地點搜獲四枚土製炸彈及超過兩噸炸藥原材料,包括高性能炸藥TATP,阻止一場有機會導致嚴重傷亡的慘劇。

  各被告被捕後,本來同時被控《反恐條例》中「串謀犯對訂明標的之爆炸」等罪,但僥倖脫罪。警方表示,會就無罪裁決涉及的法律議題,與律政司進行研究。

  香港電影《拆彈專家》系列電影中,劉德華飾演的拆彈英雄在千鈞一髮之際化解危機,保障城市安全,劇情緊張刺激,深受觀眾喜愛。然而現實中的炸彈威脅,卻遠比銀幕上演繹的,更為殘酷與複雜。此宗駭人聽聞的連環爆炸案,正是這樣的現實寫照。數名被告計劃在將軍澳等地引爆「墓碑」形炸彈,雖最終未得逞,卻已對社會構成實質威脅,令市民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這不僅令人聯想到電影中險象環生的拆彈場面,更凸顯了現實中防範未遂罪行的迫切性。

  「未遂」絕不意味「無害」。正如電影中即使炸彈未被引爆,危機依然存在,現實中的未遂爆炸案同樣造成公眾恐慌與信任危機。這類行為動搖社會安寧,破壞法治基礎,必須對涉案者處以重刑、明確表達法律的零容忍態度,才可造成阻嚇力,杜絕恐怖活動。

  法庭對未遂嚴重罪行判處重刑,核心意義在於「震懾」與「預防」。如同《拆彈專家》中展現的專業果敢,警方在前線及時介入,阻止災難發生;司法機關則在後續以嚴正判決築牢防線,向潛在犯罪者表明:即使行為未遂,仍須付出沉重代價。這種法律威懾,與執法行動相輔相成,形成維護社會安全的雙重保障。

  然而,維護安全不能單靠刑罰與執法。正如電影傳遞的正面信息,社會需要培養共同維護安全的意識。教育系統應加強法治與責任教育,讓年輕一代明白個人行為與社會安全的密切關係。唯有通過法律、執法與教育的協同努力,才能構建堅實的安全防護網。

  香港的繁榮穩定,需要我們共同守護。對未遂嚴重罪行處以重刑,不僅是維護法治的必要之舉,更是對社會安全的鄭重承諾。讓我們攜手努力,讓香港始終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