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首集《百年滄桑》昨播出 揭當年政策背後戰略深意 昔暫不收回香港 迎來東方明珠完全回歸

●《國家記憶》欄目昨晚播出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揭秘當年「暫時不動香港」背後的戰略深意。
●《國家記憶》欄目昨晚播出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揭秘當年「暫時不動香港」背後的戰略深意。

  CCTV4《國家記憶》欄目昨晚播出的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揭秘當年「暫時不動香港」背後的戰略深意,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以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對香港採取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政策,使香港成為新中國突破西方封鎖的獨特窗口,並最終以和平方式洗刷百年國恥、迎來了東方明珠的完全回歸。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中英談判紀實》重溫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回歸祖國的偉大歷程,全片共五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解放廣州,迅速向南推進,香港近在咫尺。當時,駐港英國軍隊只有1萬,而解放軍兵力接近4萬。只要一聲令下,解放軍便可以涉水渡河解放香港,但第十五兵團卻按兵不動。

  解放軍不開進香港 非臨時決定

  紀錄片介紹,解放軍不開進香港,並非是臨時決定的,毛澤東對香港問題早有考慮。

  1949年1月31日至2月7日,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問西柏坡。其間,毛澤東同米高揚多次會談,提及解放戰爭的發展時,毛澤東說,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相反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內地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港屬通商要道 妄動對世貿關係不利

  1963年8月9日下午,在中南海毛澤東主席會見索馬里總理舍馬克時也談及香港問題。他說,這是特殊情況,暫時不準備動它。因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中央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以及與世界的貿易關係都不利。

  1974年5月24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翌日下午,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住處會見希思,提到香港問題時,毛澤東主席說道:「剩下一個香港問題,我們現在也不談,香港是割讓的,九龍是租借的,還有二十四年,到時候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接着,毛澤東指了指在場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這是他們的事情了。」

  當天晚上,鄧小平在歡迎希思的宴會上發表講話:「香港問題作為中英兩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將在適當時候予以解決。」

  國家自辦供水工程 成就東江水供港

  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暫不收回香港,但事實上,只要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中央政府在自身條件困難的情況下竭盡所能,並作出對香港供水、供應鮮活商品的重要決定。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嚴重的旱情困擾香港,在中央檔案館裏,至今仍保存着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供水工程由我們國家舉辦,應當列入國家計劃。因為香港95%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辦比較主動,不用他們插手。」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勝利竣工。當年3月1日,廣東各界和香港同胞共同見證了一江清水越過高山奔流入港,東江水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香港!

  從1962年開始,每日開行由武漢、長沙、鄭州、上海始發的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快運貨物列車,定期定班定點風雨無阻地為香港提供鮮活冷凍產品。